李玉鳳
摘 要:現在社會處于信息時代,信息更新換代,信息量大而快,而初中階段正是求知欲望較強,對新鮮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歡抽象的乏味的東西的階段,所以好多同學不喜歡數學,葉圣陶先生曾講過:“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的目的在于達到學生不需要教,而能自為研索,自為解決。”本文針對中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和數學學科本身的特性相結合,實施教學創新,展開筆者觀點。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學創新 ;中學數學
長期以來,數學課程的特點給學生最大的印象就是乏味的計算、嚴密而難于理解的推理,缺乏創造性和趣味性,針對教學對象個性迥異的中學生,教學的觀念也必須層出不窮,作為教師應不斷總結,要善于反思。
一、中學階段的學生學習數學的困難重重,教學效果難以
提高
1.在中學階段數學中,“用字母表示數”是算術與數學的銜接點也是分化點
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理解和認識,還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從學生心理上看,踏入中學大門的學生年齡大都在13歲左右,正處在從機械記憶向理解記憶轉化,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時期,而大多數學生對這兩個轉化開始時是不適應的。“用字母表示數”是數學符號的進一步抽象,也可以說,是學生升入中學后遇到的抽象思維的第一關,是他們認識上的一大飛躍,若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這一關是不容易過好的。
2.受小學算術的內容和方法的束縛,不易接受中學代數和幾何的內容和方法
例如,在數的概念方面,習慣于在非負有理數集上研究問題,對在實數集上研究問題不易接受;在運算種類上,習慣于加減乘除運算,對乘方、開方、指數等不易接受,習慣于用數字表示的數及其運算,對用字母表示數、代數式及運算和函數及其研究不易接受;在解代數應用題時,不習慣運用列方程或不等式的方法,在解幾何應用題時,不習慣運用有關概念、公理、定理進行論匪,習慣于研究單項值的情況等。
其實數學是開啟科學知識的一把鑰匙。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邏輯性思維,提高學生智力的關鍵。數學教育該如何操作呢?
二、更新教學觀念,實施研究性學習策略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設置,源自對傳統教育方式的革命。在傳統的教與學中,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習看作是對外部刺激做出的被動反應,而教師往往被定位于刺激的執行者與創造者。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最大弊端在于抹殺了學習者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隨著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對人類認知規律的不斷深入探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逐步取代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設置則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運用于中學教育中的探索與嘗試。
新世紀,根據教育部的部署,在全國范圍內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其基本教育的目標在于:面向人類社會的發展,面向新世紀的挑戰,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創造,在塑造健康人格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夯實“終身教育”的基礎。換句話說,就是為了更新傳統教學模式,在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與學生潛能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全新的、主動的學習觀,從而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要。
在傳統教學的基本意識形態中好的數學課堂一般被認為是課堂安靜,學生認真聽講,不隨便發問,不做小動作。遵守這些規則的被稱為好學生,反之,不遵守這些規則的則不被教師認可,教師也往往以此為培養學生的目標。這種傳統的課堂紀律不能培養出時代所需的人才,不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自由的發展。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不斷地總結自己的經驗,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使素質教育貫穿于數學教育的全過程。
三、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在平時的教學課堂上,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學生不能按照預定的方案進行時,教師往往因學生的想法不切實際,或不愿打亂既定的教學計劃,干脆采用回避、壓制措施,不經意間學生的批判意識、求異思維、創造性思維被抹殺。長期以來,學生“只準獨立思考,不準交頭接耳”,這種做法嚴重限制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相互學習,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得不到暴露,久而久之,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只顧及自己,保守的意識根深蒂固,團隊合作精神無從而談,自私與狹隘主導其思維方式。
團隊精神就是一種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多設計一些學生互相配合能解決的問題,增進學生協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
例如:老師在課堂上先把球的體積公式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用兩根細鐵絲分別將兩組圓柱按大到小通過中心軸依次串連得到兩個近似半球的幾何體。讓大家比較它們的體積與半徑為10厘米的半球體積,發現第二組比第一組的體積接近于半球的體積,如果紙板厚度變小得到的幾何體體積愈接近于半球的體積,幫助學生發現了球的體積公式另一證法。同時不僅向學生講教學過程中的實驗材料為什么讓大家并自準備,而且有意識地讓學生損壞串連到一起的幾何體和各自的小圓柱。通過這些使學生認識到只有齊心協力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數學教學具有不僅使學生學知,學做;而且使學生學共同生活,學共同發展的目標任務。
數學教育的目標不僅在于接受,更在于創造,學生的創造思維的形成又與廣博的知識而成正比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連外界新鮮事物都沒有接觸,就根本談不上創新。所以數學教學要立足于課堂,走進生活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在學校、在家庭中、在社會上,讓數學教育真正同歸生活讓學生獲得求知的欲望,創造的源泉。
21世紀,我們有更多的機遇,同時也有許多挑戰。社會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才,中學數學教學作為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我們有新思路、新舉措,在互動、互助、互聯、互處的課堂模式下,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展。總之,教學過程的改進,教育方法的研究,數學教學改革的深化,每位數學教學工作者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徐喜榮;;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引趣”[J];新課程(教研);2011年05期.
[2]劉艷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說”的訓練[J];考試周刊;2010年36期.
[3]劉金海;;展示數學魅力 激發學習興趣[J];甘肅教育;2009年07期.
[4]平先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