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琴
【摘 要】“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主題,它所針對的主要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性和兩者的統一性,主張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而將這一理念移植到語文課堂中去,就是要追求師與生、講與練、思與悟、預設與生成等方面的平衡、統一,營造一種自然、開放、和諧的課堂。那么課程改革下如何構建 “和諧”的語文課堂,以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呢?我認為必須去創設一個良好的、和諧的環境,去構建一種以尊重學生個性為特征的課堂教學氛圍,把我們的課堂開放,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融入其中,體驗交流樂趣,收獲成功喜悅。
【關鍵詞】和諧;開放;發展
一、創設和諧愉悅的課堂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希望獲得成功是人的一種心理需求,對一個現代人來說,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激發起進一步追求成功的動力。
因此,和諧的課堂始終要讓學生收獲著成功的喜悅,給予學生信任和鼓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評價中要給予處于弱勢的學生更多的激勵,比如主動征詢他們的想法:“你有什么疑問嗎?”,鼓勵性地說:“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等親切話語。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努力讓每一位學生產生成功的喜悅。孩子的字寫得再差,只要他比上次有進步,我都會毫不猶豫的打上“優秀”,因為那是他一筆一畫的杰作;孩子不敢回答問題我都鼓勵他舉手,因為那小小的舉手對他來說不是簡單的動作,那是戰勝畏懼的成功體驗。
教師有責任創造一個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學習交流。如,一個學生回答問題不正確,鬧出笑話,教師要寬容對待,給予鼓勵:“你的聲音很響亮,請回答的再仔細一點。”這種評價方式不僅有利于保護并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學生自我表現的發展與優勢潛能的發掘,同時也能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被賞識的。把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與期盼,把成功的體驗撒播到整個人生中,孩子們將徜徉在成功的海洋里。
二、構建尊重差異的課堂文化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在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的學習是學生與作者、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更尊重學生的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技巧,乃至求新、求異的思維。因而,關注差異,張揚個性已成為新一輪課改的任務之一,構建尊重差異的課堂文化已成為課改教師的共同的追求。
由于學生興趣愛好不一,思維情感活動各異,知識經驗深淺不一,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閱讀后獲得的感受也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激發學生的思維,善待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妄想”,肯定學生的觀點,時刻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受,追求多元化的答案,是課改中課堂應追求的課堂文化。課堂上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體驗與感受,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另一方面教師倡導學生在課堂中議論、爭辯,在爭辯中生成新知,同時教師在多元化答案的基礎上進行巧妙地點撥引導,讓文本中的正確價值觀影響孩子的精神世界。如《小鎮的早晨》第一小節有這樣一句話:城市的早晨,是汽車短促的喇叭聲驚醒的;蠶鄉小鎮,四周河道縱橫,它的早晨是木船悠閑的搖櫓聲喚醒的。句中的“驚醒”和“喚醒”運用巧妙得當,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亮點。教學時,我先做小鎮影片欣賞,再讓學生反復誦讀,想想“驚醒”和“喚醒”這兩個詞能否換一換位置?你一言我一語,一番唇槍舌劍后得出它們的位置不能換,因為和城市、小鎮早晨的特點緊密相關。相比之下,城市的早晨比較激情,小鎮的早晨比較溫柔;城市的早晨體現了動感美,小鎮的早晨體現了嫻靜美。在有了獨特感受后,再次引領學生美讀句子,讀出兩者的不同之美,領會美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姿。
三、創設教學相長的課堂情境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時,讓學生談談唐僧是個怎樣的人,一學生說,唐僧很笨,寧愿相信妖怪也不相信悟空。很多學生附和著:“我也覺得唐僧很笨,他不但不相信悟空,還把悟空趕走了。”“可唐僧畢竟是人。”經我這么一點撥,許多學生又發言了。(接著發言的是認為小唐僧不笨的)
生:我覺得唐僧不笨,他是出家人,當然不允許徒弟殺人。
生:我也認為唐僧不傻,他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精,當然認不出妖怪。
生:我也認為唐僧不傻,他給了孫悟空很多機會,才趕走悟空的。
……
贊可夫認為:“課堂上應該創造一種使大家愉快、有強烈求知欲、積極地探求知識的心理氣氛。”這種心理氣氛是在師生交往互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如果被動地接受,愉快、求知欲從何而言。學生在其間主動獲取體驗,享受快樂。教師能創造性地引導學生討論唐僧到底傻不傻?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不應該單方面去分析一個 人物,而應該綜合地分析、運用辨證法去分析才不至于出差錯,得出較為全面的答案。這樣一來,不僅合乎了孩子們的童心,滿足了孩子們的愿望,也對教材有了更深層次的把握與理解。課堂交流是生命活動、成長和自我表現實現的過程。教學中,能舍得“耗費”師生交往的時間,對教學而言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意味著是一起分享理解,在這個共同體中師生在享受著各自交往中快樂的同時,也在共享著彼此帶來的快樂。
和諧——教育永恒的追求。構建和諧課堂,讓課堂煥發主體和生命活力,使主體巨大潛能得到極至的開啟,使主體的心靈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國]珍妮特·沃斯,[新西蘭]戈登·德萊頓著.《學習的革命》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
[3]《和諧教育研究與實踐》.山東省內部資料出版社出版,199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