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麗
摘 要:在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已經成了每個教師不容回避的研究課題,也成了各學科教學需要研究的課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通過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文化、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教育,通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良好的思維素養,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以后的社會生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人文素養;培養
人文素養,是指做人的基本涵養或修養,它體現在一個人對自己、他人與社會的認識、態度和行為準則中,具體體現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趣味、人格特征等方面。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是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在教學數學知識、數學技能的同時,結合教學實際給學生以人文素養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科學文化知識、審美情趣和身心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在提高小學生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我認為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
進行實踐:
一、挖掘數學教材中蘊含的人文內涵,尋找人文素養培養的切入口
1.利用數學中體現人文性的生活內容進行人文素養培養
在數學教材中,有很多方面是與生活實際非常貼近的,在一定程度上與人文素養息息相關。合理應用這些數學的教育資源,適時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培養,可以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實習中,在學習分類統計以后,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對某月全國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進行統計,并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面對不盡如人意的結果,學生都能充分意識到目前環境被破壞的嚴重性,都表示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保護環境,爭當環保小衛士。
2.利用數學美學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正如一位數學家所說的那樣,數學是美的,它美在高雅含蓄、簡單醒目、均衡對稱,但是數學的美不像人文科學所展現的色彩、音韻、節奏、結構上的美那樣容易體會,要想感悟數學的美,必須深入思考,耐心尋味。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善于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數學的美,引導學生從各方面領悟數學的美,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
二、構建充滿人文氣息的數學課堂,發揮環境的人文教育作用
1.通過小故事進行人文教育滲透
根據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編寫一些數學小故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是我編的一個數學故事:一只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里,一只癩蛤蟆爬過來安慰道:“這井壁太高了,隨遇而安吧。我在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習慣了。”蝸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癩蛤蟆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問癩蛤蟆道:“癩大叔,請問這口井有多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紀,又背負著這么重的殼,怎么爬上去呢?”蝸牛沉默不語,它要用實際行動來回答,它順著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終于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它太累了,便決定睡上一覺。早上,蝸牛驚奇地發現自己睡著后從井壁上滑下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緊牙又開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蝸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堅強的蝸牛終于爬上了井臺。小朋友你算出來了嗎,蝸牛爬上井臺用了幾天時間?在數學教學的課堂上通過這個小故事的引入不僅有利于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精神。
2.營造生動活潑的數學學習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數學課堂人文環境的建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營造民主和諧、平等尊重、理解寬容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能產生寬松、安全、愉悅感。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
教師出示教具:2捆小棒,每捆10根,外加5根小棒。問:一共有幾根小棒?怎樣表示?(十位上寫2,個位上寫5表示)
師:請說說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或聽說的有哪些數字。
學生紛紛表示:我知道56,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我知道
100,因為我想考滿分;我知道12,因為有12生肖;我聽奶奶經常說88,這個數字吉利;我聽說過66,因為六六大順;我知道有7,一星期7天;我知道50,因為我們班有50位小朋友……
這個有特點的數學課堂教學導入,由學生根據自己日常經驗提供學習材料,使得原本枯燥的數字變得充滿活力,這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源頭活水,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起點,這必將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態度,也為接下來的探究活動營造了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3.在數學學習和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尊重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人文關懷,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需要有一定的基礎。數學課堂教學的訓練是奠定這種基礎的途徑,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在這方面下功夫。
如,在教學“8的減法”時,我先用圖片出示7只小鳥,嘴里分別叨著以下算式:8-6,8-2,8-3,8-4,8-5,8-1,8-7,再出示幾間標有門排號的房子問道:“這些小鳥想回家,你們能幫它們找到家嗎?”最后的結果是還有一只小鳥和“家”對不上號,使得這只小鳥回不了家。本來我想這是很平常的,滲透的是對應的數學思想。沒想到一個學生舉起了手說道:“老師,這只小鳥怎么沒有家呀,是不是它沒有爸爸媽媽呀,還是爸爸媽媽不要它了?”這時我靈機一動,問道:“小朋友們,你們有辦法幫助這只小鳥嗎?”生1:幫它找回爸爸、媽媽;生2:我們給它也造個家吧!于是我就要求學生為這只可憐的小鳥也造個家。說完,學生紛紛拿出彩筆畫了起來,而且還有不少學生給新畫的房子標上門牌號……學生在“同情、友愛、關心”等積極情感力量的驅動下不僅為小鳥造了漂亮的家,更生活化地面對數學知識與技能,自主探究的精神也得到了培養。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和進行人文素養培養的方法和途徑遠不止上述幾種,在充滿人文氣息的數學課堂教學中,
需要我們針對不同學校、學生、教師特點靈活選擇和運用相應的教育方式方法,并創造性地提出更切合實際的教育和培養的方
案。讓小學數學課堂更加充滿活力,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養成數學技能的同時,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水平。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南夏墅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