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冀教版初中數學教材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之上,進行科學細致的改編形成的,是許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智慧的結晶。廣大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有重視知識的自然產生,遵循人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客觀規律,緊跟新課改的理念深刻理解新教材,緊密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的合格學生。
關鍵詞:思考;自然;客觀規律
新冀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將直角三角形的幾條重要性質合為一節課,在八年級上17.2進行專門研究,除了比原來幾種版本的呈現方式較集中外,更能顯示出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體現了新版教材編者的獨具匠心。新教材中證明“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這條性質定理時,先通過折紙活動引導學生發現這個命題,再證明所發現的命題。具體證明如下:
在備課時,我感覺這種方法綜合應用了學生目前學過的多條基本事實和定理,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達到了復習回顧的目的,不過對于剛進入初二的學生來說,顯得有點復雜。于是我就想:“能不能用其他方法證明這條定理呢?”帶著這個問題,我進行了思考和探究,發現了以下解決方案:
1.仍然使用圖2的輔助線,借助“經過三角形一邊中點并且平行于另一邊的直線,必平分第三邊”這條定理,再結合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即可得證;
2.將圖2所作的兩條平行輔助線改為作垂直也能進行證明,方法與教材的類似;
3.利用中心對稱構造全等三角形進行證明;證明過程如下:
5.利用矩形對角線的性質證明,也就是②原冀教版教材中這條性質的證明方法。證完以后,我認真比較了上述幾種方法,感覺雖然每種方法都添加了輔助線,卻也各有特點:方案1和方案5證法簡單,不過缺點是現在學生還沒有學到相關知識;方案3的方法較少使用,學生不易想到;方案4是遇到已知條件中有中線的題目時,經常使用的一種特殊條件下的方法;那到底哪種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呢?在學了本節課之后,我又將方案3和方案4的方法講給學生,學生們在比較之后,不少人認為方案3和4的方法簡單,可也有一些學生發出這樣的疑問:“老師,為什么要這樣添加輔助線呢?”
是啊!為什么要這樣添加輔助線呢?
為什么呢?繼續思考,我發現自己之所以能夠思考出方案1、方案4和方案5,是因為我擁有這樣的學習經驗,而方案3則是我從原冀教版教材中的證明方法中受啟發,添加輔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進行證明,也是基于原有的知識積累。可是我們面對的學生卻沒有這些學習經驗,如果我們硬生生的將這些添加輔助線方法教給(或灌輸給)學生,從知識形成和解決問題的角度看是牽強的,從新課改的角度看也是應該摒棄的。再看教材的處理,先通過折紙活動引導學生發現這個命題,再受折紙活動中折痕的啟發,引發了在折痕處添加輔助線的猜想,進而進行證明。整個過程自然流暢,順理成章,不會讓人感到輔助線的添加不自然,也不會顯得突兀。這樣一想,就不難理解教材的用意了。冀教版數學新教材在很多地方的處理都是重視知識的自然產生,重視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遵循人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客觀規律,緊跟新課改的理念,是許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智慧的結晶。我們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有深刻理解新教材,緊密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的合格學生。
寫到這,本該結尾了,可我腦中又產生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雖然證明這條定理時添加輔助線比較自然,但是整條定理在這里呈現卻顯得不那么自然。集中研究直角三角形沒有錯,但并不代表一定要把直角三角形的所有性質不分難易一股腦的研究。既然我們要重視知識的自然產生,遵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客觀規律,既然這條定理用以后的知識證明起來更自然,更簡單明了,那何不待到時機成熟時再行研究,水到渠成,何樂而不為?
一家之言,不當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參考文獻:
[1]數學.八年級.上冊/楊俊英編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7義務教育教科書G 第148頁.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 九年級 上冊 楊俊英主編 河北教育出版社G 第147頁.
作者簡介:李樹強(1981-6-6),男,現工作單位:河北省正定縣第四中學,中學二級教師。近年來,他發表各級教育教學論文十余篇,參與河北省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課題《理科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的實踐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