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鳳 關安心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教學,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朗讀教學;多種形式;讀寫結合
語文課堂教學要以學生讀書為主。葉圣陶先生多次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要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以讀促聽、以讀促說、以讀促寫,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共同提高。本文就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教學這幾方面作了簡單的闡述。
朗讀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朗讀訓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基本口頭表達技能,也可以培養學生掌握主動理解課文的學習方法,從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以往的語文教學,正是太過于重視“講”,而忽視了學生的“讀”,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辨證地處理“聽、說、讀、寫”的內在聯系,不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培養。一篇課文的學習,總少不了串講,少不了繁瑣的詞句分析,學生只是圍著教師的問題、講解在轉,“讀”則成了一種形式。一篇課文講完了,可學生連課文都讀不通,所記的那些“理解”“體會”,全都是教師“講”出來的,這樣一來,學生的語文能力停滯不前,仍然不會“說話”“作文”,原因就是學生讀得太少了,自己理解體會的太少了,語言積累的太少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摒棄紛繁復雜的分析,多讓學生去讀,真正地發揮朗讀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方式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晰等。宋代學者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掌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語言表達、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朗讀訓練的三個階段
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可分為自讀感知、精讀領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
1.自讀中感知,要有“量”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大多數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教師多講些。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己讀。自己思考的時間,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才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師解答,其他的學生就幫他們把疑難解決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精讀中領悟,重在“巧”
如,教學《小鹿的玫瑰花》時,在初步分析了課文后,在教學中我問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生一致回答沒有白栽,但當問到為什么沒有白栽時,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卻僅僅是因為玫瑰花很美。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問題,如果這時教師對他們進行點撥啟發,學生也能理解,但這種理解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體會。
3.誦讀中表達,在于“情”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紙船和風箏》是一篇真摯感人的文章,我引導學生在反復推敲的基礎上,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確定朗讀的重音、停頓、音調和情感,把朗讀的自主權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思想性、藝術性都很強。在朗讀課文過程中,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會受到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熏陶,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因此,我們必須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范讀以及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與訓練給予高度的重視,一定要認真對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讀的藝術水平,使語文課的特點真正得以體現,使學生在朗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公館鎮均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