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寶
[摘 要]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增強其政治參與意識,強化其參與能力,已經越來越成為政治文明的前提條件。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培養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提高參與能力的諸多有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152 — 02
所謂大學生政治參與,它包含兩層涵義:一是指大學生作為社會主體,對于政治參與與國家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關聯性的基本了解、認知以及把握;二是在這個基礎上,大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所展開的參與其中的實際行為。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深化表現。在當前復雜的社會轉型期,客觀上要求大學生通過各種形式與途徑積極地、有效地參與各種政治活動。就當前現狀而言,大學生參與政治的熱情從總體上體現出一種健康、積極而又相對理性的發展趨勢,然而大量的調查分析卻顯示出當今大學生在政治參與問題上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存在的問題
(一)參與意識與參與行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離
從當前呈現出來的問題來看,當前大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了較強的參與意識,這是值得肯定、積極向上的地方;但如果從實際參與的情況來看,其相應的投入卻相對較少。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審視,大學生總體上已經具備一定的參與基礎和相應能力,表現為基本上能夠對社會有較為正確的政治認知,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評價能力,但在實際上其相應的行為與活動的投入卻是滯后的,呈現不對稱的發展現狀,甚至還會出現與認知背道而馳的現象,這是一種不穩定的政治心理狀態。就以在校大學生參與政治選舉和被選舉為例,絕大部分大學生都已經年滿十八歲,作為參與政治的一種形式,投票選舉是可供其選擇的政治行為。從教育程度、認知水平看,總體上而言他們的政治參與意識、積極性及熱情應該要高于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但在實際參與選舉上,他們的實際表現反而可能更消極。現有社會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政治時事的關心并不少,而實際參與的比例卻明顯偏低。這種偏差與當前我們所處的政治環境比較復雜有關,也與對大學生在“三觀”上的教育與引導重視不夠有一定關系。
(二)部分大學生缺乏政治興趣,政治情感冷漠
當前,大學生普遍都具有較強的政治責任感和愛國熱情,他們關心政治、關心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前途,對政治文明進程期望值很高,政治參與的理想化趨向比較明顯。然而大學生理想上的期待和現實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對培養大學生們濃厚的政治興趣與情感是十分不利的。比如當前社會政治中存在的貪腐現象、司法決策中的透明度不太高、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信息隱匿等少數行為,會明顯地沖淡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再通過“暈輪效應”會造成更為嚴重的負面影響。這種客觀的社會大環境,嚴重挫傷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再加上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又較為狹窄、途徑有限,導致對政治缺乏興趣,產生政治冷漠心理。
(三) 政治參與的功利性傾向明顯
少數大學生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由于受“功利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的影響,往往把政治參與活動沒有作為本身目的來看待,而是視同裹挾了一定乃至較強功利性的一種行為手段或方式。比如,在大學生獎學金評定上,為了獲得較高的年度或學期末的綜合測評成績,以利于評優以及評獎中獲得優勢,一部分學生在自身政治熱情不高甚至存在一定抵觸情緒的情況下,仍在形式上參與一些政治組織活動。在加入政治團體如大學生入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入黨動機不純的現象。不少大學生入黨目的是為了增加將來就業的籌碼,以致入黨后的表現還不及入黨前的表現,這實質上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政治參與行為。
二、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大學生已經不再是天之驕子,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了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面對著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就業壓力,促使當代大學生越來越務實,大學生為了增強自身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往往要花相當多的精力和時間在各種考證、培訓、社會實踐、實習等方面,這在實際上擠壓了大學生政治學習和政治參與的時間與精力,使得他們在這方面不愿意花時間。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政治體制不健全不完善,政治生活難免會存在一些不太合理的現象,同時又由于現實社會中也缺乏大學生表達自身訴求和政治意見的有效渠道,會導致大學生在參與政治活動中感到明顯的無能為力和較強的社會挫敗感,這會對大學生的政治心態形成顯著的負激勵效應。而對于社會監督缺失、錢權交易貪污腐敗等政治體制中的一些不公正現象,更直接導致人們消極看待與應對一些公共政治活動。對于比較務實和富有激情的大學生更是如此,由此形成了部分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冷漠。如在選舉活動中,大學生沒有有效渠道去了解選舉對象,在投票中往往會隨意投票、棄權或請人投票,不珍視自己的政治權利。這充分說明當代部分大學生缺乏政治參與興趣,政治情感冷漠。
(三)歷史傳統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封建專制主義傳統的國家,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把勞動人民牢牢的控制住,充分利用封建的倫理道德來禁錮人民的思想,導致了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的盛行,以致歷史發展到今天,還存在有崇拜權威、依附權威的封建殘余。在面對政治事務時,這必然導致大學生民主、法制意識淡薄,呈現政治參與積極性不夠的傾向。另外,漠視公民權利、參政渠道不暢的政治環境也會挫傷大學生的參政熱情,這種影響會持續很長時間。大學生雖是最具反叛精神的一個群體,但這種歷史傳統的負面影響也會波及到他們。
(四)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參政議政是公民的權利,也是一種義務,作為參政議政的一個構成主體,部分大學生明顯意識不到這一點,參與意識淡薄。認為自己參與與否,與自己的切身利益關系不大。一些大學生雖然也經常參加一些政治學習和政治活動,但他們的初衷是迫于學校紀律硬性約束而參加的。還有部分學生在政治參與過程中雖然表現的很積極,但是并不清楚自己參與政治的真正目的所在,甚至還有極端錯誤的認識。當然,相當部分的大學生是把政治參與當作實現其它目標的手段,是服務于其他目標的。如大學生在入黨、加入公益組織等活動和其它社會活動等,多是從培養能力為出發點或是為了自身將來的發展等,是把自身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很少是為了通過自覺進行政治參與來推動國家和社會政治民主的進程。
三、促進大學生積極進行政治參與的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進行政治參與的意識。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內在要求在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也在不斷健全完善,當前取得的政治改革成果對于人們日益增長的政治參與期待來說仍還有相當的差距,特別是對于激勵那些正處于政治參與意識比較淡薄階段的大學生而言,我們所取得的這些進步還是不夠的,仍然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社會環境。
(一) 強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擴大政治參與
公民政治參與的主體意識對于其真正主動參與政治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政治主體意識左右政治主體的行為,因此,為了調動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就需要強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其主體意識的強化需要相應地對大學生進行民主意識、公民意識、權利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意識進行教育和培養,要求摒棄“附庸意識”,“無所謂意識”,增強他們對政治的信賴和對于社會的責任感,對他們進行充分的關心政治,參與政治的自覺性的激勵與引導。當代大學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等發達程度國家建設的承擔者,同時更應該成為政治民主的倡導者、支持者、參與者乃至推動者,任重而道遠。這就迫切要求高校重視強化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引導與教育,在注重專業技能、文化知識教授的同時,也同時注重大學生的政治素養的培養,廣泛地開展法律、公民、道德、責任等方面意識的教育,以此促進并擴大大學生的政治參與。
(二)強化政治心理調適
政治心理表現為公民政治參與過程中一定的政治動機、目的以及政治態度。西方民主政治了解的渠道越來越多,西方國家很多力圖建構民主政治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鑒,我們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從理論上講,應比西方國家更成功。之所以造成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熱情不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代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期望值過高,追求過于完美的政治理想。 他們關心政治,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是值得肯定的,但沒有認識到民主的進程與民主的發展程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理想的政治目標的實現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這就意味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健全和完善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同時,還要引導和調節大學生的民主意識、矯正動機和提升參與成就感。既要矯正大學生過度的自我中心意識、不純的參與動機可能導致的政治參與的盲目性與功利性,同時也要防止大學生因自我意識淡薄所引起的政治參與熱情不足、動力較弱的政治冷漠。
(三)營造良好社會政治環境,弘揚主流政治文化
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無疑應該是政治參與良性發展的外在條件。如前所述,當前社會上有些不太合理的司法不公,貪腐現象會對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產生消極影響,我們不能忽視其負面影響。基于此,社會要加強政治法制化和民主化建設,建立與完善一系列的有利于政治參與的社會制度建設,積極完善與拓寬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與途徑,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
另外,為了弘揚主流政治文化,高等院校應通過理論教育、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等渠道進行主流政治文化宣傳教育,讓主流政治文化真正占據學生的思想陣地,從而使當代大學生對現存政治制度真正產生認同感,激發積極進行政治參與的熱情,提高政治參與的自覺性。
(四)當代大學生自身的努力
要想達到讓大學生廣泛積極而主動參與政治的目標,必須增強大學生對于政治民主的興趣,強化其對社會政治的信任與依存、主體意識,從而有利于大學生積極進行政治參與實踐,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大學生個人自身的努力。作為當代大學生,要真切地認識到政治冷漠的消極性、危害性,將其與自身利益和長遠發展聯系在一起。一方面,要通過主動學習,增強政治參與對于國家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關聯性等方面的基本了解、認知以及把握,奠定政治參與的基礎;另一方面,大學生應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逐步培養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地認識社會和看待社會中的不合理現象,具備較強的辨識能力,為當前與將來進行良好的政治參與,培育積極的參與意識與政治熱情。當前,大學生要從身邊的民主參與做起,逐步培養自身的政治參與能力,勇于擔負起時代和民族賦予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
〔參 考 文 獻〕
〔1〕張樹輝.當代大學生政治冷漠現象探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06).
〔2〕李智.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及政治冷漠的原因與危害〔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2005,(04).
〔3〕蔣霞張健. 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研究〔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 2005,(01).〔責任編輯:卜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