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皎
[摘 要]高中政治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是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有: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對學生正確學習方法的指導等。
[關鍵詞]政治課教學;自學能力;培養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因此在當前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各種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學會學習的能力,使他們“終身受益無窮”。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生。”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主動自學,積極求索。因此,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認真研究教材教法與學情,善于運用多樣的方法,有序合理地推進教學的開展,使課堂教學富有節奏感;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擴大自己的文化視野,用生動風趣的語言詮釋重難點,增添課堂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保證——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保證是有良好的自學習慣。良好的自學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因此,在平時教學中就要有意識地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培養。
1. 課前自學的習慣
學習由課前預習、上課、整理復習、作業四個環節組成,為了使學生上課更加主動,更好地把握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教師就必須注重對學生課前自學習慣的培養。當然,課前自學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師可以擬好自學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指定的內容,并要求自學后作出回答和提出疑難。如在教學《我國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時,可以展示這樣的課前自學提綱:(1)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有哪些?(2)主權國家的地位如何?其構成要素有哪些?在國際社會中享有哪些基本權利?履行哪些基本義務?(3)主權在國家構成中有什么重要性?(4)什么是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怎樣的作用?(5)你知道國際社會中有哪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嗎?請寫一寫,并將它們分類。
(6)聯合國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國際組織?它的宗旨是什么?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遵循哪些原則?聯合國在國際社會中有何作用?(7)中國與聯合國的關系如何?
2.課中自學的習慣
對于課文中許多比較簡單的內容,教師可以在課中給學生留出自學的時間,并通過精心創設材料情境、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學習目標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課中自學來完成學習。如,在教學《我國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時,教師可以通過提供以下材料幫助學生完成課中自學。材料:利比亞位于北非,面積17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四個伊拉克,中國的十一分之二,可謂地廣人稀,石油資源富饒,是非洲第三大產油國,儲量則位居非洲第一。人口只有650多萬(和北京三環內居住的人數差不多),主要是阿拉伯人(約占83.8%)。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亞脫離英、法的控制宣告獨立,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當前以卡扎菲為首的革命指揮委員會,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閱讀材料,思考:利比亞是主權國家嗎?臺灣是主權國家嗎?為什么?你能從中概括出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嗎?
值得注意的是課中自學不能過度,更不能無指導、無提示、無具體要求,由學生一看到底。
3.課后自學的習慣
課后自學即學生在教師授完一節課或一個單元后,對本課或本單元的內容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構建知識體系,深化對概念、原理的理解,課題、課節之間聯系及整體思路的把握,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如,學生在學完《文化生活》第一單元之后,在進行課后自學的過程中可理出如下的單元知識結構。
再如,學完高一第八課《財政與稅收》后,教師可布置學生通過自學把國民收入—財政—稅收—納稅人的內在關系理清楚,從整體上把握本課內容的思路和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層次關系;然后把本課的概念和原理整理出來,找出重點和難點,各個擊破。這樣學生通過課后自學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歸納,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把握課本知識的框架,逐步學會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和運用。
三、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加強對學生正確自學方法的指導
1.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核心,閱讀是一種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也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學習方法”。閱讀包括粗讀和精讀。粗讀即瀏覽前言,通讀目錄,抓住重點,快速摘記,通過粗讀了解課文的邏輯結構、課文在本單元的地位以及教材的基本思路;精讀是指在粗讀的基礎上,對教材“一一尋究,得其要領”的讀書方式。通過借助框、線、點、圈、標號、點評、注釋等方式準確把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及層次的展開,原理的論述方式、論證方法等。比如,學生在自學《文化生活》第二單元時,通過粗讀至少應該把握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文化發展或文化傳承與創新,具體包括文化傳播、文化繼承和文化創新三部分。通過對《文化創新》部分的精讀,把握以下內容:文化創新的源泉是實踐,文化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化創新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文化創新的途徑包括立足于社會實踐、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三條,同時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哪種形式的閱讀,教師都要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方法上給予正確指導,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學效果。
2.加強記錄方法的指導
古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穩定的自學習慣的培養必須用好“筆記本”和“糾錯本”。筆記本要認真記錄老師上課的思路及補充的知識,記錄課堂內外產生的思想火花,記錄自己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糾錯本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做過的練習中出錯的題目、典型的題目按照一定的規則(或知識、或題型、或出錯原因等)整理成冊,并在邊上分析出錯的原因及應該注意的知識和能力要求,明確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提高效果。在做糾錯本時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來區分,如用紫色筆記錄下因知識點不明確而出錯的題,用綠色筆記錄下經典題,用最具警示意義的紅色筆記錄下因頭腦發熱、粗心而出錯的題。
3.加強運用能力的培養
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理論只有運用于實踐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政治課教學更應該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運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哲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觀察和思考現實的社會問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體現學以致用。
(1)課前時事解讀。許多學科的教師都非常注重課前5分鐘的利用,政治課教師同樣也應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具體做法是: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引導學生多讀多看一些與政治學科有關的報刊書籍、視頻等,如《半月談》《中學生時事政治報》《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報刊與電視欄目,然后指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解讀最近發生的新聞或話題,充分利用這5分鐘進行課前演講,全班共享。如學生對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時事進行了如下解讀:①經濟生活角度: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②政治生活角度:從政府的性質、職能、宗旨、工作原則及政府權威等方面思考。③生活與哲學角度:從改革、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等方面思考……
課前5分鐘時事解讀的長期堅持有力地調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好形式。研究性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組織社會調查、收集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的活動,學生把小課堂與大社會聯系起來,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建構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有力地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繆水娟.教師角色轉變細節[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陳明.談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教育革新,2009(10).
[3]王克用. 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文教資料,2011(17).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