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武
摘 要:計算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數感,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及探索、創新能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計算教學;原因;策略
怎樣把看似簡單的計算教學上得更有趣味、更有實效,以提高學生對計算的興趣。我想從計算教學的策略談起。
一、學生計算出現錯誤的原因
1.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沒學會”,學生根本就不明白這樣計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確,從而導致計算錯誤。比如:
41×101
=41×100+1
=4100+1
=4101
這類錯誤原因是沒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沒有掌握好乘法分配律。學生之所以乘法分配律這類題目出錯,往往是對運算定律理解不透造成的。
2.心理重視不夠,感知比較粗略
大多數學生對計算題都是十分輕視的,在他們看來,計算只不過是算數,是最不用動腦筋的數學題。首先是思想上不重視,從而導致了他們在計算方面的不認真,又由于他們的年齡特點,感知比較粗略,就更容易出錯。我在平時的測試中發現,題目中明明是寫著128,學生在下一步計算中居然抄寫成182,明明是加法,學生就列成了減法,與此類似由于粗心而導致的錯誤并不在少數。
在數學計算中,尤其是四則混合運算題目,學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例如,325-87+13在簡便計算這種定式思維的干擾下,學生就很容易忽略掉運算順序。
二、計算教學中的應對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對學習數學中的計算的內容興趣不濃。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創設“情景”,則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
10.37-(5.37+2)
=10.37-5.37+2
=5+2
=7
此類出錯問題是比較多見的,對此類問題我采用了學生熟悉的饅頭夾辣片的方法。學生對此方法特別感興趣,它要比生硬地講解:“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和,就等于分別減去這兩個數或一個數分別減去兩個數就等于減去兩個數的和。”效果要好得多。
2.做到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兼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列式計算錯誤案例:
(1)10.2除以1.3與0.4的積,商是多少?
學生列式:10.2÷1.3×0.4
(2)7.5與2.8的差除以1.2,得數是多少?
學生列式:7.5-2.8÷1.2
對此類問題,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語文教學中“縮句”的方法。通過運用此方法,學生認識到了小括號的重要性,并能夠準確恰當地運用小括號。
3.加強練習和基本技能訓練
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教師設計練習時最好分層進行,形式要多樣。特別是練習的內容要注意有針對性,有層次,有梯度,學生在進行計算練習時才不會覺得枯燥,而是會覺得有興趣。
總之,作為老師我們應當認識到計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得經過一段時間甚至較長時間的技能的訓練和積累才能有所提高,需要在我們長期的堅持和努力下期待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