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 林徐江雨
摘 要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整合、應用中,依據校本課程的獨特性,充分發揮我校“水電文化”特色,以“水電”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品質為目標,立足實際,挖掘學校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通過環境熏陶、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三條渠道,弘揚學校水電文化精神,涵養內化,鑄魂育德,有效實施校本課程。
關鍵詞 彰顯 水電文化 特色 實施 校本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依據校本課程的獨特性,在校本課程的開發、整合、應用中,我們充分發揮我校“水電文化”特色,立足實際,挖掘學校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弘揚學校水電文化精神,涵養內化,鑄魂育德。
一、目標定位:體現學校特色,以提高學生素養為目的
葛洲壩實驗小學因興建葛洲壩水電工程而建,隨葛洲壩水電工程發展而發展,見證了葛洲壩的滄桑變故。而學校招收的2000多名學生,主要來源于葛洲壩片區的居民。這一群孩子的祖輩都曾經是葛洲壩的建設者,而他們的父輩一般都子承父業繼續水電工作。因此這是一群留著幾代水電工人血液的孩子。他們父輩所具有的“敢為人先、敢于超越、不屈不撓、堅忍不拔、永不滿足、永爭一流”的水電精神應該傳承下來。特殊的辦校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源確定了學校校本課程的目標與內容:弘揚葛洲壩水電文化精神,開展實踐活動,涵養內化,鑄魂育德。
二、課程內容: 以“水電”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品質為目標
學校課程主要通過環境熏陶、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三條渠道,對學生進行愛國、愛家等良好品德教育。
1、發揮環境育人功能。
環境再現歷史歲月,校園里“尋跡園”里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再現了葛洲壩人30年風雨兼程、與大壩為伍的艱辛歷程。每一年的開學典禮,孩子們圍繞著尋跡園,聆聽著高年級小導游的講解,讓父輩們堅定、執著、敢為天下先的情景重現。孩子們的心靈受到震撼。
“踐行園”里展現了一屆屆同學們在參加學校實踐活動中留下的印跡。一首首詩歌、一篇篇論文、一個個小制作,向每個師生傳達著我們是葛洲壩人,我們踏著父輩的腳印,走得堅實。
每一層樓道里,都有無數張圖片,這些圖片上國家三代領導人在葛洲壩和三峽大壩上的身影和他們對水電工作的重要批示,向我們的孩子們展示著國家對水電的重視,對腳下這片熱土的感情。它也無時無刻提醒著孩子們作為葛洲壩人的驕傲和肩上的責任。
學校濃濃的水電文化氛圍的營造,使師生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水電文化的深刻認識,從而實現了對師生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達到了育人的目的。
2、課堂教學感悟生命價值。
學校將成功的經驗積累起來,形成比較科學的體系和實踐內容,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出來,以便傳承。根據“尋跡踐行、鑄魂育德”的構想,編制了《我愛水電城》的校本教材。這套分為低、中、高三個年段教學內容的校本教材,通過一件件事例、一個個人物、一處處景觀的再現,引導學生從初步感知葛洲壩水電文化、激發學習興趣到進一步體驗感受、認識和理解精神內涵一直到發展和創新。全套書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培養學生具有熱愛葛洲壩水電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課程實施:抓“四童、五小、六探” 活動,啟迪心智,潤澤心田
在教學中,我們抓住“四童、五小、六探”這幾個活動,讓學生在畫一畫、寫一寫、唱一唱、演一演的活動中,加深對葛洲壩水電文化的了解,在當小故事家、做小記者、當小導游水電小專家、做小收藏家的體驗活動中,追尋老一輩的足跡,在科學探究、文化探討中拓寬學生學習渠道,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在校本教材的實施中,分層開展德育教育。低年級學生的“四童”活動——畫童畫、寫童詩、頌童謠、演童劇,培養學生愛大壩、愛家鄉的情感。每年學校組織低年級學生觀看大壩圖片,組織聽大壩建設者講課,讓他們用稚嫩的小手繪出他們心中的家鄉。
中年級的“五小”活動,引導學生追尋父輩的腳印,感知工人的艱辛和努力,了解葛洲壩精神中的勇敢、無畏、睿智。捕捉父輩們的前行的腳步。學生因為父母的職業關系,使得一半的孩子無法在父母身邊長大,他們一般成長在爺爺奶奶的膝下。對自己的父母不大理解,有的甚至與父母之間產生了距離感。在教學“我是小小故事家”活動中,老師組織同學們開展社會調查,調查自己的祖輩和父輩的工作情況。將自己身邊的葛洲壩建設者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一張張圖片,一份份獎狀,將上一輩葛洲壩人的光榮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學生們動容了,他們談到自己的父母不再是疏離而是一種仰慕和理解。父輩人艱苦奮斗的故事,讓學生們感受了一種敢為人先的葛洲壩精神。
高年級的“六探”活動,探索家鄉的名勝、探索身邊的名人,探出了校園中的“全國十佳少年”—王書瑞,她是一個典型的水電工人的孩子,父母在外營點工作,爺爺癱瘓在床,她讓爸爸在工地上安心工作,自己在家照顧老人,幫爺爺端水喂藥,鋪床疊被,按摩洗腳。給爺爺講故事,唱歌。她生活自理,在學校還樂于助人,成績優秀。身邊的榜樣更有說服力和教育力,這樣的名人,更好地激勵了學生。在組織觀看大壩以后,學生們被大壩恢弘的氣勢所震撼。他們在大壩上與建設者交流,施工人員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感染著學生。
在這幾年的校本研究中,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已經形成。 “四童、五小、六探”系列活動環環相扣、螺旋上升、不斷豐富葛洲壩水電文化的內涵與外延,讓孩子們在校本課程的學習探究中,啟迪心智,潤澤心田。
參考文獻:
[1]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四川教育出版社.
[2]周先進.再論校本課程開發的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1(12).
[3]樊亞嶠.學校教育哲學:校本課程發展的靈魂[J].現代教育管理,2009(7).
[4]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徐琴單位: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壩實驗小學;林徐江雨單位: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