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佚?彭宏斌?王紅燕?姜龍
摘要:教學設計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工作,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方案可以保證教師有效地實施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從“行動導向”的涵義和教學設計原則出發,以高職院校物理課程的行動導向教學設計為例,展示了基于行動導向教學的課程教學設計過程與方法。
關鍵詞:行動導向;高職物理;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楊廣佚(1966-),男,陜西扶風人,寶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彭宏斌(1969-),男,陜西鳳翔人,寶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陜西 寶雞 72101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寶雞職業技術學院科教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1018Y)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119-02
教學設計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施教方案,是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和行動指南。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方案可以保證教師有效地實施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物理”教學中,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實現學習者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關鍵在于成功的教學設計,所以說,教學設計是“行動導向”策略下教學工作的核心技術。
一、“行動導向”的涵義
“行動導向”是近年來職業教育領域推崇的一種新教學范式,所謂“行動導向”是指“由師生共同確定的行動產品來引導教學過程,學生通過主動和全面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其實質是將理論與實踐進行“一體化”教學。“行動導向”教學不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而是重視“解決問題”以及學生自我管理式學習。教師通過設計開發合適的學習任務,借助多種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獨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估。
“行動導向”教學以職業實踐活動為導向,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尊重學生的價值,張揚個性,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問題學習,是一種能力本位的教學策略,其目標是獲得職業能力。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行動來獲得實際職業情境中所需要的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所主張的“行動”具有特定的內涵:首先,行動導向教學認為教學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強調為了行動而學習;其次,行動導向教學將認知過程與典型職業活動通過“行動”結合在一起,通過行動來學習。在教學中形成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行動則盡可能地由學生自己獨立計劃、獨立實施、獨立檢查、獨立修正和獨立評價,使學生在自己做的實踐中獲得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知識和能力體系。
二、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物理”課程設計原則
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物理”教學設計的總體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主線,根據專業特點創設典型的學習情境,利用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依托“理—實一體化”學習過程,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簡言之,即一切學習活動都圍繞提高能力而設計,具體體現為以下方面:
1.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體現通過“行動”學習的教學觀
行動導向教學中,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將參與從信息的收集、計劃的制定、方案的選擇、項目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等整個過程,在全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居于主體地位,在教師的組織、引導和調控下自主完成“行動”過程。學生通過在“行動”中學習的方式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逐步構建自身的經驗、知識和能力體系。教學設計必須促進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積極、主動投身到“行動”過程中來,讓“行動”成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最重要載體。因此,教學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基本出發點謀劃設計思路,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名副其實的“主角”,據此構思設計指導學生“行動”的實施方案。教學設計方案應體現“行動”就是“學習”的教學觀,將學習過程真正融入“行動”過程中,使學生通過“行動”以直接體驗的形式完成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學習過程。
2.創設職業化的教學情境,強化環境的誘導、激勵作用
學習情境是服務于學習的微環境,是“學習被刺激和支持的地方”。學習情境作為課程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包括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物理情境,也包括如情感環境、認知環境等心理情境。“行動導向”教學以職業情境中的行動能力為目標,以學習情境中的行動過程為途徑,主張學生在職場化情境下學習,縮短知識與解決問題之間的距離,強調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設計過程必須圍繞職業的工作過程展開,創設模擬職業情境下的學習環境,依此充分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參與意識,使“行動”的策略和過程具有更加明確的指向性。
物理情境的設計中,按照“理—實一體化”教學策略,應對傳統的教室、多媒體式教室與實驗室(實訓室)進行改造整合,構建有職業背景的工作性學習平臺,使課程教學擺脫傳統的被動性的驗證性實驗,師生們能積極主動地設計實驗框架,搭建實驗平臺,操作實習內容,發現和解決實習過程中問題。對于像內燃機的工作原理、電子儀器的使用等接近真實職業場景的教學項目,可考慮將教學從教室搬到實習現場、生產現場和生活現場,利用工作設備現場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學習知識,感受體驗;心理情境的設計中,要綜合利用文字信息資料、掛圖、模型等教育資源,特別是英特網、交互式多媒體材料、聲音視頻資料,為學生創設完整、真實、立體的問題背景和知識產生背景,還原“原發現(明)”情境氛圍,引發學生情感、價值上的共鳴,以此為啟發點啟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3.構建新型學習關系,強化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合作交流能力是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現代職業行為中顯現出愈來愈重要的作用。“行動導向”主要學習形式是小組中合作式學習與小組間的交流學習相結合,小組以學習(工作)任務為載體,在“行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既有各自明確的分工,又有相互協作配合,在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過程中使問題獲得解決,這種新型的互動協作關系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十分重要。教學設計應充分利用這種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方式,拓寬合作學習的渠道,促進合作交流意識的增長,使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協作交流能力不斷提升。
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部分學生對小組學習可能會產生抵制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應突出教學設計的激勵功能。教師要用一種欣賞的、期待的態度,對小組活動充分把握,及時肯定,正確引導,促使合作學習活動有序、協調向前推進。通過鼓勵、獎勵、表揚等激勵措施,激發學生參與小組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注意與專業課程的融通及跨學科知識的滲透
高職“物理”在高職課程體系定位中屬于專業基礎課,課程的基本職能是服務專業課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學設計應為不同專業的學生遴選不同的教學項目,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具體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應該有所側重,實現“行動”內容與專業課程的有效對接,使學生“行動”過程始終伴隨著專業的“影子”。如對機械專業的學生,教學項目應從力學、電學、熱學等知識中進行整合篩選;而對建筑專業的學生,則要從力學、材料學、電學、熱學、聲學、光學等更廣泛的知識范圍中進行篩選。教學情境的設計也應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特點和崗位工作要求區別設計,實現與專業課教學的相互融通。同時,教學設計中還應根據專業特點,恰當地滲透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建立跨學科知識平臺,將所屬專業中涉及的專業知識、跨專業知識與物理知識有機融合,使其互相滲透,形成與專業課對接、滿足崗位技能要求的物理知識模塊。
三、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物理”單元模塊的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對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行系統化的結構性安排。根據高職“物理”課程對能力培養的目標定位,課程單元模塊類型主要以問題中心課程范型與訓練中心課程范型為主,體驗中心課程范型為輔;工作任務以學習型任務為主,應用型任務為輔。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教學目標的設定
教學目標的確定是課程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首先要依據本課程在專業中所分擔的職業能力與標準以及與前后課程的關系,準確地定位本課程的學習(培養)總目標。在對課程內容經過劃分、整合、序化形成若干個教學單元模塊后,再將課程總目標在各個單元模塊中進行分解細化,形成各個單元模塊的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情感態度目標等三部分,其中能力目標是核心,它以“完整的行動”為基礎,是包含了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在內的綜合職業能力。
2.教學環節的設計
根據高職“物理”的課程特點,教學方法擬綜合應用“引導文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根據行動導向教學原則,教學的結構設計不再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強調的是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因而教學環節的設計應按照工作過程的“六步法”,即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等六個行動步驟組織安排。
(1)準備和資訊。這一階段包括掌握信息、信息收集和任務明確。首先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知道要做什么,達到什么目的;其次講授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最后給學生提供信息材料的具體來源,如相關物理學書籍、專業手冊和具體網站等。
(2)制定計劃。各小組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針對任務書的要求進行討論,提出技術方案,包括以書面形式呈現要解決的問題或完成學習任務的計劃流程表。
(3)做出決定。師生一起討論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教師的協助下,學生對方案做出相應調整,各小組討論確定完成任務的具體方法、步驟,制定分工協作的詳細計劃。
(4)實施計劃。學生將制定的計劃付諸實際行動,按計劃決策步驟來完成學習任務。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充當觀察者、幫助者、咨詢者、陪伴者,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況,確保學生自主完成任務。
(5)回顧檢查。各小組對照學習任務,審視工作過程,檢查工作內容,小組成員協作完成學習任務,由組長匯集資料,進行匯報講解,并填寫檢查表。
(6)評價結果。對任務完成的情況進行評價,采用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要評估成果,又要評估過程。教師以建設性的、有益于學習的、帶有激勵性的方式對學生的長處和不足給予反饋,總結學生的學習成果,評估學習行為和結果。
表1是以“電磁感應”單元模塊為例設計的教學方案。
總之,教學設計是一項能充分發揮教師才智,煥發生命活力的具有個性特點的創造性工作,為教師展現教學智慧和藝術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行動導向”教學在我國高職院校實行時間不長,成熟經驗不多,目前仍處于實踐探索階段,在教學設計的科學性、技巧性、藝術性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這就需要每位教師樹立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認真鉆研教學設計技術,充分挖掘創造潛力,結合專業的職業屬性和特點,積極探索更加符合職業能力發展要求的教學設計思路與策略,不斷優化教學設計過程,努力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點擊核心——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導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孫曉云.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研究與設計[J].新課程研究,
2011,(11).
(責任編輯:宋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