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蘭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自驚奇和疑問中開始。”在職中電子專業課教學中,我精心設計電子小制作,通過展示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布置相關的任務或問題,引導學生在協作中發現、思考、討論、完成這些問題。這樣的任務式教學法在專業課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任務式教學法在電子專業實操中的應用,談談個人的淺見。
一、精心設計任務內容,誘發學習興趣
教師應認真研究教學內容,針對教學內容創新性地設計出涵蓋教學內容的任務。任務量和難度要適中,使學生有能力解決問題。
1.任務設計要有生活性和趣味性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務的設計首先要有趣味性,學生的興趣往往來源于生活,如何用電子技術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或者把他們學到的知識和完成的任務運用到他們的生活當中,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之一。如:在學習小信號功率放大器時,我把學生感興趣的MP3音樂聲放大,以全體同學都能聽見為“任務”。學生們對MP3有強烈的興趣,盡管他們也用過功放,但現在要求自己分步完成,這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我許諾把最好的作品獎勵給制作者(這樣學生就不用出元器件費了),這也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達到了最佳的學習效果。
2.任務設計要有操作性和考查性
電子專業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中,學生親自動手制作遠比聽、看的效果要好得多。教師對實操進行剖析、演示后,關鍵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明確將要完成什么任務,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進行操作。例如:在講《邏輯門電路》時,我要求學生用邏輯門電路制作一個簡易的霓虹燈,這就是一個聯系實際的最好“任務”。
任務明確后,教師應盡快將任務交給同學們完成,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及時地跟蹤和檢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學生能完成到什么程度,老師要及時進行記錄,也可以根據學生完成情況進行評分,這就要求任務的設計具有考核性。例如:在模擬霓虹燈的制作中,教師介紹完有關邏輯門電路后,如果馬上要學生自由設計的話,就很難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了,學生也無從入手,這樣的任務就不具備可考核性。對那些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可能要浪費大量的時間還找不到主題和感覺,不利于充分利用有效的課堂時間。所以設計一系列明確、統一、可考核、可操作性的任務是開展“任務式”教學的必要保證。
3.任務設計要有差異性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就是知識灌輸的對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識的存儲器,從而很難辨別學生的個性,更難區分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電子專業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知識的一致性與操作的多樣性并存,課堂也就變得靈活多樣了。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向上,發展個性,把握知識體系的脈絡,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任務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又要考慮知識的特點和難易程度,通常可按基本任務、提高任務、探索任務三個層次的要求來設計,基本任務的要求十分明確,它包含要學的新知識、新方法,教師有一個具體的實例,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只要學生能照著樣例做出來,就初步掌握了任務中所包含的新知識和相關技能,這個基本任務一般是簡易的,容易掌握和完成的,要求學生必須完成。提高任務和探索任務是為那些學有余力的同學準備的。比如:可以讓學生設計制作“心”型或者是立體交叉型等等,其表現效果和閃爍時間完全由學生自由調整發揮。
4.任務設計要有擴展性
應用電子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學校的電子專業設備無法快速更新,教學內容也很難與社會發展同步進行。學生學習的電子專業知識與技能,用不了多久就會過時。因此,電子專業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更要求電子專業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結合實際需要,以應用為著眼點,“任務”的完成要能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去解決問題,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把同一方法有效地“移植”解決不同的問題,以達到防止思維的絕對化和僵硬化。同時,任務設計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自我開拓的余地,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
二、注重指導任務過程,培養實操能力
“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任務式教學法的基本特征。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時我給學生展示往屆師兄師姐的優秀作品(有些是競賽作品),目的是打消學生的畏懼感,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
如:我在講《直流穩壓電路》這課時,利用故事導出問題:“同學們,今天聽到校園廣播了嗎?”大家都說:“昨天還聽到,今天怎么就沒有了呢?”我接著說:“這臺‘罷工的擴音機,我把它帶來了,大家看看吧,就是它不工作了,現在我測量給同學們看,請大家留意我的步驟。”等他們都集中精力時,我趁熱打鐵,貫穿直流電源的理論講解,之后,自然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動手測試,查找有故障的部位。
在指導任務過程中,我還特別注重指導學生們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實際上是一種優、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優生充分發揮特長,施展才能,后進生也能盡其所能。教學過程中的事實證明了,同學間的互相協作效果明顯優于師生間的“教學”效果。例如:制作簡易的霓虹燈時,同學們的直流源是可以共用的,如果每一組都做一個電源,不利于元器件的充分利用,但是同學共同協作,把一個電源做到最好,然后供給全班同學用。并請制作“主帥”給大家講講制作的關鍵點,這樣原來枯燥的電子技術應用課就在學生的交流和討論中完成了。
三、加強點評任務結果,升華創新能力
當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要對學生的任務成果給予即時的點評,指出最成功的和還需要改進的地方,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升華學生對電子專業的學習興趣。成果點評,還可以由老師和幾個學生共同組成“專家組”,可以在全班進行,也可單獨進行。在成果點評的過程中亦會發現更多的問題,對自己的要求會更高,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對學生的成果點評一定要注意客觀、科學,且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點評當中來,以保證點評的公正性、客觀性、創新性。同時對那些付出了努力,但效果不太理想的學生要給予正確的指導與鼓勵。這樣,可升華不同層次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運用“任務”式教學法時,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任務,并對其過程和結果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這樣才能達到任務式教學的真正目的,培養出具有自主性、創造性及協作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 主編.《走進新課程 ——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2] 黃偉.《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探析》.
[3] 高艷.《淺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港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