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敏
【內容摘要】為提高中學歷史課的教學效果,應堅持對中學歷史教學進行改革,在改革中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積極活化課堂教學;合理運用電教媒體;重視開展課外學習;努力改革評價方式。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 課堂教學 電教媒體 課外學習 評價方式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學如何在改革中求創新,在創新中得實效,是同仁們著力研究的課題本文就此發表一些不成熟的見解,意作引玉之磚。
一、積極活化課堂教學
新的教學觀主張全面發展的同時注重個性的發展,從學生的發展著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鑒于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應以學生的無知和被動來建立自己的權威,而要將探求知識的心理歷程還給學生,我們歷史教師絕不能僅做學生的簡單引路人,而應該為學生拓展一條走向未來的發展之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潛能的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我們可在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1.使用“問題教學法”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是因為思維從問題開始,創造力從問題開始,問題也是深入學習的起點。進行“問題教學法”首先要求學生發現問題,特別是針對性的問題。而這并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絕大部分同學只習慣問“什么是……;為什么不……”等教材中沒有交代清楚的問題,有的學生甚至提不出問題,只是做了知識的整理。(如:列出教材中的標題)主要是因為以前的應試教育重視的是學生的分數,學生已習慣去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對于新的學習方法一下很不適應。在這個時期教師就要讓學生們不唯書、不滿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結論,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敢于提出質疑,并產生一種主動探究歷史真空的欲望。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地尋找答案。這種自己質疑→教師指導下探疑→釋疑的過程,能夠使學生體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并逐步學會用獨立的見解來思考和判斷問題,不人云亦云。
2.組織學生作主題演講、談學習體會
在每堂課前花3分鐘左右,讓學生作歷史上的今人、史林漫游、我心中的偉人、難忘的教訓等主題演講,史料由學生自己子找,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請學生自己來評判,以此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在每節課結束前留1~2分鐘時間給學生進行一句話總結,談談上了本節課后的體會、收獲和困惑,簡評出本節課的學習積極分子,給學生以激勵、鞭策。
3.進行思辨式教學
如在《洋務運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簡明扼要地介紹洋務運動的背景與發展情況,為學生的思辨作一些鋪墊接著,引出史學界對“洋務運動”評價的三種觀點,即“基本否定、基本肯定和毀譽參半”,引導學生對此進行熱烈的思考和辨析:“你認為哪一種觀點更確切”在此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教師應認真聽講并及時做好記錄,待學生活動結束后,將他們的意見進行歸納,并進行必要的評價。
二、合理使用電教媒體
實踐證明,電教媒體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具有形象直觀、突破時空限制、提高課堂效果等諸多優點。但在實踐中有些教師往往忽視使用電教媒體時應注意的“度”過濫或過亂地運用電教媒體這不但不能使電教的優點得到發揮,而且會產生“優點的異化”,(指電教結果在一些因素的影響下,不如傳統教學條件下的結果)甚至產生“負效應”。(指電教結果與教師設計的預定目標相背離為此)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電教的程序化與學生的創造性問題
電教媒體所控制的教學流程過于嚴密和緊湊,勢必限制了教師的臨場發揮和師生之間的交流,造成了課堂氛圍拘謹而不靈活,這種被電教媒體“捆住”手腳的結果就是失去了傳統教學的得心應手,壓制了教師的一些突發靈感,甚至不能抓住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控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鑒此,在實踐中應注意處理好電教的程序化與學生個性思維的創造性的關系,做到兩者之間的合拍與整合。
2.授課的演示與學習的交流性問題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知識從教師到學生是單向傳遞的。而使用電教媒體進行教學時,知識是雙向傳遞的使用?,F代媒體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進行教學的主要功能是演示和交流,人機之間缺少“友好”的交流,那么從嚴格意義上說還稱不上多媒體教學。這就要求教師用電教手段進行分步提示演講,引導和指導學生主動學習,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及時解決,從而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為個性化的教學和因材施教提供條件。
3.教師的主導性與電教媒體的輔助性問題
許多教師在使用電教設備進行教學時,一堂課從頭到尾手按鼠標,企圖以電教代替教師,這種使“執教者手忙腳亂,學習者眼花繚亂,聽課者心煩意亂”的做法,既違背了教學規律,又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電教媒體在教學中只能起到輔助手段的作用,教師應抓住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手段。那么,一堂課在什么時候使用電教媒體的效果才會較好呢了這就要求我們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來確立電教媒體的最佳作用點,以把握最佳時機。通常情況下,不妨在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時使用
如講授“三國鼎立”之前,可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片頭曲,以吸引學生,喚起其求知欲。
(2)釋疑解難時使用
如在講“三大戰役”的有關地圖時,可將解放軍進攻、敵人逃竄的線路分別用紅、藍兩色箭頭表示進攻及逃跑時不同的方向編好程序。同時在表現解放軍包圍、殲敵的過程時,可在戰爭地點顯示已制作好的“爆炸”形狀的色塊,配以“爆炸”聲效。這樣做,對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中的難點很奏效。
(3)啟迪思維時運用
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時,可播放電視劇《北洋水師》中的幾個剪切片段:鄧世昌奮勇抗敵,壯烈殉國;李鴻章下令“避戰自?!?;慈禧正籌備萬壽慶典。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北洋艦隊的實力在當時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為什么會在短時間內毀于日軍手中。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難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傊挥袑⒔處煹闹鲗ё饔门c電教媒體的輔助性結合起來,才能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視開展課外學習
課內學習是有限的,要以課外學習為補充,兩者可相得益彰。我們應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向圖書館和社會,去收集材料,思考問題。筆者曾組織學生參與的“假如讓我來備歷史課”的活動,是學生課外學習的成功例子學生在活動中,對教師用的參考書籍、掛圖、學具書進行鉆研,積極思考講什么,怎么講這些內容,既能使學生動手動腦,又能使學生體味到教師勞動的艱辛。
再如:在講述八年級上冊列強侵華史時,讓學生們課后自己去收集資料、圖片來做一個模擬的時事報道 ——侵略與反抗。學生們積極的去參觀當地的博物館、觀看影視資料、收集圖片、實物、史料等,然后寫成時事報道,報道按標題、作者、撰稿時間、內容、評價的要求在小組交流,由小組選出若干篇到班級班比。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們不但掌握了知識、豐富了課外生活,同時通過對時事報道的交流、展示、評比、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四、努力改革評價方式
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有利于形成創造性人才成長的理想環境,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方向,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幫助學生樹立成功者的心態,使學生各展其潛能,人人創造出最好的自我?;谶@一點必須做到:
1.承認學生的差異
在實踐中,應掌握各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分層次確定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目前大部分學困生很難甚至無法達到所期望的目標,因此,就感到學習乏味,從而帶來了學習上的惡性循環。要克服這種現象,就同一問題可對“學困生”“中等生”和“優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即對“學困生”,主要讓他們掌握問題的“基礎知識層面”;對“中等生”,主要讓他們掌握問題的“一般深化層面”;而對“優生”,則要求他們把問題上升到一定的理論程度。例如對“英國的圈地運動”,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層次:第一層(鼓勵學困生思考回答)為英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是如何解決勞動力的;第二層(啟發中等生思考回答)為結合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史實,說明圈地運動的血腥本性;第三層(引導優生積極探索)為《共產黨宣言》中說,“英自耕農反圈地運動,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是反動的?!比绾卧u價這一觀點,該觀點的著眼點是什么。
2.施行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表現在教育態度上,即信任、尊重和理解學生,集中體現出一個“愛”字:表現在教育行為上,就是激勵、寬容和提醒學生集中表現出一個“導”字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加以引導和激勵,從而讓學生充滿自信,把求知當成人間莫大的快樂,在“我一定能成功”的自信中,刻苦鉆研,勇于探索,不斷邁向成功。
3.允許學生失敗
名目繁多的競賽、考試常常使學生陷入“失敗”的境地,無疑,這嚴重威脅著學生的心理。為此,我們首先要允許學生失敗,要教育學生:“失敗固然給人打擊,但也能催人奮進,使人得到磨練。每戰勝一個困難,每經歷一次挫折,就會獲得一次新的體驗,得到新的心理健全和心理自由”。其次,要幫助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重新確立合適的目標,要告誡學生,個人追求的目標一定要與現實的主客觀條件相適應,否則很難成功。此外,還要教給學生對待失敗的方法,如注意力遷移法、情緒釋放法等等,從而讓學生求得心理的平衡。
4.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評價體系
為更好地激勵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對歷史教學質量的評價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①將學習過程與考試成績結合起來考查;②考試試卷的類型,題目要給學生充分發揮才能的自山空間;③單一目標評價向多元目標評價發展。
綜上所述,從多方面積極進行歷史教學改革,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進而提高其整體素質的重要措施,是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學工作者應盡的義務。
【參考文獻】
[1]《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中國教育報》.
[3]《歷史教學雜志》.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小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