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亦翡
摘要:近年來,人民調解工作在預防和減少民間糾紛、防止群體性事件中較好地發揮了“第一道防線”和“減壓器”的作用,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關鍵詞:人民調解 現狀 工作對策
一、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的基本情況和工作成效
201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以下簡稱人民調解法)正式實施。一年多來,基層司法所以人民調解法頒布實施為契機,大力組織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這一規范人民調解工作的基本大法,把做好人民調解工作作為履行維穩的首要職責、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工作[1]。
(一)調整策略,把握主動,筑牢矛盾調處“第一防線”。
一是調整靜態守候為下沉走訪指導,變“半年”、“年終”考核為每周、每月定時走訪指導,及時改變“小機關大官僚”作風。二是抓好信息排查,把握主動,調處結合,打好有準備之戰。三是抓好一般糾紛調解,力求就地化解。
(二)關注特殊,把握重點,創新思維,突破陳規,依法依規和解,確保群眾合法權益。
二、基層人民調解工作面臨的形勢
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人們各種觀念的轉變,人民調解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
(一)個別人思想陳舊,道德觀念淡薄,世俗與法制的較量此起彼伏。
由于一些舊的傳統和不良習俗在較長時間內還不能徹底消除,與在新的政治經濟下催生的科學文明進步觀念形成新的力量對比,構成矛盾糾紛:一是法律規范與社會行為的不規則之間的矛盾,個別人因為不懂法或故意利用法律的邊緣特點,以輕微的違法違規行為對他人權益進行侵害和影響,如賭博行為、地痞行為、損壞公物或他人財物等行為導致糾紛;二是道德約束與個別人公德意識缺乏之間的矛盾。道德觀念淡薄的行為往往在不違法的條件下對他人利益造成影響,這是社會發展進步與部分人思想僵化保守導致的矛盾,大量的婚姻糾紛、家庭糾紛、鄰居糾紛層出不窮。
(二)法制建設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導致的新型矛盾。
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一些法律法規已在較大程度上不能適應經濟社會形勢變化需要,有些法律法規所保障的公民權益與社會實踐需要保護的公民權益存在不對稱性,在法律有所不及的情況下,如何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則來調解矛盾糾紛,是對人民調解的一個重大考驗。
(三)思想認識和工作機制滯后于形勢的發展要求,大調解系統擔當的實力單薄。
近年來,社區人民調解工作的地位雖然已逐步被各級領導所重視,開展了很有成效的工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對于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形勢和其它維穩力量的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出現了弱化的勢頭。一是認識有偏差。個別調解員對社會矛盾糾紛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缺乏足夠的認識,對本社區的矛盾掌握不及時,不到位。二是調解機制不健全。有的地方沒有擺正人民調解工作位置,調解人員心中無目標,工作無壓力,遇到問題互相推諉,小糾紛不想調,大糾紛調不了,可能使小糾紛釀成大矛盾,大矛盾引發大事端。
(四)人民調解員的素質能力與人民群眾訴求的現實期盼存在差距。
人民調解員雖有較強的基層工作經驗,但法律知識和文化水平并不較高。事實上,隨著城市化推進的深入、經濟建設進程的加快、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社會矛盾糾紛呈現出成因復雜化、類型多樣化、主體多元化、范圍廣泛化、總量擴大化、規模群體化、當事人尋求解決糾紛的方式激烈化等新特點。即便調解人員具有大專文化程度也是難以應付的[2]。個別調解員對法律掌握甚少,仍會在工作中出現超出人民調解的范圍、隨意調解的行為;調解人員對罪與非罪、違法與合法的界限不清;個別調解員撰寫的調解協議質量低甚至違法,以致被法院所撤銷,這些都大大削弱了人民調解制度的效用發揮。
(五)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的組織保障不夠有力。
人民調解法第九條規定:“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居民會議推選產生”。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有的居委調委會貫徹執行人民調解法不到位,調解員“進”“出”隨意,新手入行較為普遍,具有三年以上調解工作經驗的人員極少。人民調解員隊伍業務培訓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形成制度,調處業務能力提高較慢。由于工作特性處于應對突發,工作不定時,責任重大,非工作時間加班加點多,調處對象極端行為頻發,時常遭遇極端行為威脅,影響調解員身心健康,調解員愛崗敬業精神受到影響。
三、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的對策和思路
(一)創新工作理念。
一是要牢固確立“大服務”理念。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我們工作的唯一標準,多體諒群眾難處,多進行換位思考,多做耐心細致說服勸解工作,堅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力爭各方和解,千方百計提高調處成功率。
二是要牢固確立“大調解”理念。要針對新形勢下社區居民矛盾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趨勢,積極探索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組織為依托,綜治、信訪等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合力共抓的“大調解”工作新格局,走出一條“橫向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齊抓共管”的預防化解重大疑難矛盾糾紛的新路子。要全面正確地審視人民調解在法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貼近現實的同時要面向未來[3]。目前,《刑法修正案》、《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行政處罰法》、《行政強制法》、《侵權責任法》、《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等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并付諸實施。人民調解職能將面臨更多的“訴前調查”、“訴前調解”、“刑事和解”等任務。人們規避“官司”追崇“和解”的愿望與日俱增,大宗的債權債務訴前調解也將越來越多,人民調解不僅是調“雞毛蒜皮”,非罪的法律追究在社區的實踐,人民調解將會有深層次的介入。法院終審后的信訪及相關的國家賠償案件,靠人民調解的和解也將付諸實踐?!按笳{解”勢在必行。
(二)創新工作機制。
一是建立預防預警機制。要因人預防、因地預防、因事預防、因時預防,加快從“重在調”向“重在防”的轉變,把主要精力放在防范治本上,尤其是對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要科學論證、提前介入,及時掌握可能引發各類矛盾糾紛信息,努力做到預測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調解前,有效落實防范措施,及時發現和解決苗頭性、傾向性問題。
二是完善排查調處機制。要采取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與信訪問題排查相結合、定期排查與不定期排查相結合、重點排查與一般性排查相結合、動態排查與靜態排查相結合、條條排查與塊塊排查相結合、專門排查與間接排查相結合的方式,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做到管轄到哪里,排查到哪里,哪里有矛盾糾紛,哪里就能及時掌握,真正做到把矛盾發現在基層,解決在基層。
三是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對違法調解、顯失公正、侵害當事人權益、應即事即解而未即時解決的、重大事件未能即時采取有效措施的,要嚴肅追究相關責任。
(三)創新工作方法。
一是要根據新形勢下人民調解工作對象,矛盾糾紛性質和表現形式的變化,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黨委政府關注、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上來,主動參與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充分履行職能,拓展工作領域,發揮工作特色,構筑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變被動受理調解為主動介入調解,特別是涉及資產分配、財產繼承等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案件,要主動跨前、主動介入,發揮好司法行政優勢,積極爭取法院、檢察院、公安的工作支持,為黨委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
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民調解網絡,加強各級調解組織建設,建立專兼結合的調解隊伍。通過民主選舉與聘任相結合,不斷優化人民調解員的隊伍結構,吸引一些熱心公益事業、品行良好、有能力、有專業知識、思想新、懂法律的高素質人才到人民調解員隊伍中來,如離退休的法律專業人士、法學專家和其他志愿者,建立起一支老中青調解員相結合、專職人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人民調解員隊伍。
三是要加強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都來理解、關心人民調解工作的良好氛圍。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地位、作用及先進人物事跡的宣傳,切實樹立人民調解員的威信。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工作的作用,使之成為社區居民解決矛盾糾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重要選擇;使之成為黨委政府關注民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有生力量[4]。
四是要真心誠意地關心人民調解員的成長?;鶎铀痉ㄋ贫ㄅ嘤栍媱潱袑嵚鋵嵢嗣裾{解員業務培訓措施;按照星級調解員評定制度,切實落實星級調解員補貼;根據調解員工作特點,切實落實傷殘評定、保險優撫以及誤餐、交通、通訊補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