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輝
作為班主任,其職責是要對全班學生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負責。這就要求班主任要學會利用心理學知識,給學生在學習的動機、方法、成敗歸因等方面予以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心理障礙,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心態去學習,培養其濃厚的學習興趣,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一、幫助學生正確了解自己的潛能,確立明確的學習動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若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潛能,往往會由于偶然的失敗而誤認為自己天生就笨,因而憂心忡忡,自暴自棄,失去學習信心。因此,班主任必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學習潛能,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發展水平;了解自己學習的獨到之處和需改進之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信心倍增,確立良好的學習動機。
從事任何活動都要有個明確的志向和動機,在強大動機的驅動下,才能持之以恒,最終實現目標。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著某一目標的內部過程和內部動力。就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一可以推動他們的學習活動,激活學習積極性;二可以幫助他們將學習活動定在一定的目標;三可以幫助他們維持和調整學習活動,使之堅持的學習活動不斷得到強化。
班主任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家境和性格特征,為學生尋找不同的內驅力,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志向和較高的動機水平。比如,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總愛說:“我長大了不靠父母,要靠我自己去開創未來。”我們就可以因勢利導地告訴他們:“父母能給你錢財,給你優越的學習條件,但知識是一定要自己去獲取的,沒有知識的人是真正的貧困者。”總之,遠大的志向早確立比晚確立好,動機強比動機弱的人學習效果好。
二、幫助學生正確歸因
歸因理論認為影響個人成就行為的成敗歸因有四類:即能力、努力、作業難度和運氣。其中,內在因素是能力、努力。當個人將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內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時,個人的情感反應最為強烈,即當個人將成功作內在歸因時,自尊感會最強,當他將失敗作內在歸因時,羞恥感也最強烈。在學習過程中,若能引導學生正確地把學習的成敗歸因到能力、努力等內在因素,將有助于學生自我激勵,自我完善。
例如每次考試結束,教師、家長和學生不能只看分數就完事,而應該通過分數判斷這個學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原因何在。成功的經驗要堅持,失敗了也要好好總結。因為學習的過程就是由成功和失敗交替而成。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做實驗失敗了200多次,有人問他的感受,他說:“至少我知道有200種方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要學會正視失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為以后的成功尋找道路。一般來說,對于成績好或有明顯進步的學生,可歸因于勤奮努力和方法正確這些原因,從而使他們能再接再厲,日后取得更大成績。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可歸因于缺乏努力,使其內心出現內疚之情,知道學習的艱難而應更加努力地去奮斗。若是雖經努力,但成績仍不太理想的學生,可歸因于缺乏更大的努力和學習方法欠佳,可使這些學生更刻苦更努力,同時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學習過程中勤于總結,善于總結,才能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盡快摸索到一條適合自身的成功之道。這種歸因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內在動機,形成認識失敗、面對失敗、不受環境影響的正確態度、以及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自我調控
學習方法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的各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強化學習責任心,使學生有能力為自己設定真實的、富有挑戰性的目標,并能較好地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按可行性控制過程去制訂學習計劃,挑選實施這一計劃的方法。當然這一過程還要實行自我調控。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班主任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更應關注學生掌握好科學的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要讓學生敢于嘗試學習,指導學生學會如何記憶如何理解,成為自主的學習者;另一方面要啟發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有意識地調控自己的學習活動,及時地分析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斷調整不斷充實,提高自我監控能力。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就能按掌握的學習方法科學地利用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