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麗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又要求:“作文教學應切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加上小學生的詞匯量積累匱乏,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寫作教學相對比較有困難。天無絕人之路,只要我們語文老師認真總結日常寫作教學經驗,還是有章可循的,本文結合筆者寫作日常教學探討幾點體會,希望能與大家共同交流分享,以期相互促進。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心得體會
小學作文教學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我們的寫作教學現狀則是:學生談“寫”色變、無話可說、無處著手、無事可寫、抓耳撓腮等等是對大多數小學生面對作文的形象描繪。那么,如何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呢?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一、 積累詞匯,奠定基礎
俗話說的好“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要想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飯菜,首先就要有上等的材料。寫作也是一樣,要想寫出優秀的作文就要注意日常詞匯量的積累,只有詞匯量達到一定的量變,才能達到迸發出靈動的思想火花,才能寫出與眾不同的、有自己思想感情的作文來。比如:讓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個詞匯積累記錄本,把學習課文時的好詞語積累下來,經常溫習,將這些詞能為己所用;讓學生習慣寫日記,把自己有感觸的事情記錄下來等等。
二、 淡化作文意識,激發學生寫作欲望
長期以來,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給他們太多限制,作文的中心意思怎樣定,該選什么材,甚至于寫幾段,每一段寫什么等,劃定這樣的限制圈,就像給學生穿上了“緊身衣”,寫的時候難以伸展拳腳。還有的教師一到寫作文就給學生制造緊張的空氣,給作文批上神秘的外衣。這樣就容易造成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的結果。所以,作為寫作老師的我們要淡化作文意識,不給學生太多的束縛和壓力,在教室的引導下讓學生自由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做欲望。
比如在淡化作文意識方面,我們可以嘗試改變一下寫作課的形式。我們在作文課上先不講作文,而是和學生我們玩起一個名為“丟手絹”的游戲或猜成語或詞語接龍的游戲。活動結束后讓同學趕緊記錄這些經過,讓孩子們描繪丟手絹的過程和心情。這樣邊玩邊寫,學生真的很高興,又很輕松地記錄下來。“游戲作文”學生真的很喜歡!
三、 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尋求題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息。”葉老師的這段話形象地說明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小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活潑而富有生命力,因此,我們教師就應該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貼近生活、關注社會,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了解生活,調動自己的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想、去感受、去體驗,尋求寫作題材。要引導學生做善于觀察的人,做留心周圍事物的有心人。比如:可以帶領學生去春游,讓學生切身體會大自然的濃濃春意和春意盎然的生機,很自然的讓學生感觸由心而生。
四、拓展課外閱讀、充實學生頭腦
古人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與寫作是兩個緊密聯系的過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通過閱讀可以了解前人積累起來的重要知識和寶貴生活經驗。閱讀不僅可以積詞習篇,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謀篇之法,是提高寫作能力的要徑。因此,潛心攻讀,出文入境,取神入化,點石成金,從閱讀中學習謀篇、學習語匯、學習技巧,這就是寫作最重要的基礎工程,其意義不可謂不重大矣。
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必須主動介入學生的讀物選擇,幫助學生讀有價值的書,并在閱讀方法上作具體的指導,我們需要豐富的、良性的文學閱讀。
五、利用評改升華寫作成果
葉圣陶先生明確指出:“評改與寫作的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是屬于作文的本人,體現了作文教學的改革精神,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的表現”。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在尊重學生原本寫作意圖的基礎上,還要堅持精批、面批的原則。對每位學生的作文都要認真批改,尤其對作文能力偏差的學生要實行精心的面批。
所謂的“評”就是評價、賞析,要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我們可以采取自主評改和交互評改兩種方式。全班共同討論修改“問題作文”,學生用討論修改中學到的方法,然后自改作文,再交換修改。學生不僅完善對事物認識和表達的過程,而且還能相互學習別人長處,提高作文鑒賞能力,久而久之,將會有更多的同學的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總結經驗,引導學生做好積累,善于觀察、體驗生活,定能讓學生作文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將寫作難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