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菊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適當地給學生留下一些自由空間,是張弛有度的一種體現,是疏密相間的一次調節。教師不能面面俱到,要留出一點“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填補,可以在靜思默想的情境中漸漸了悟領會,也可以在行云流水中戛然停頓、細細品味。“一切盡在不言中”。更重要的是,留給了學生以自由馳騁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
【關鍵詞】思考;靈動;探索;自留地;馳騁
“沒有畫韁繩,卻勝過有韁繩;只畫了蝌蚪,卻讓人滿耳蛙聲。”以虛寫實,虛實相生,這就是中國畫的“留白”藝術。老子所謂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無相生,計白當黑”就是這個道理。它的巧妙之處是特意給欣賞者留下自由遐想的空間,從而賦予國畫本身更深層的意境和內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適當地給學生留下一些自由空間,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師枯燥的說課教學,更重要的是能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讓學生的思維飛揚,從而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下面就如何給學生創造思維的空間,靈動的課堂談談我的一些淺薄之見。
一、給課堂一份和諧,讓學生有“思緒飛揚”的靈動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言: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多于兩個的思想。如果要讓學生真正做到脫離束縛,主動探究,那么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學生,努力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暢通交流,教師要成為名副其實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因此,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就也該走進孩子那五彩繽紛、瑰麗神奇的情感生活,去體驗、欣賞他們心中的數學世界,去理解、感受他們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
如《10以內的減法》的教學片斷: 在課堂上,老師微笑著問學生:“操場上有5個小朋友在跑步,因為腿受傷下來1個,操場上還有幾個小朋友?”
“還有4個。”有一個學生說道。(其中有2、3個也附和著,還有92%的同學也點頭同意)
“還有3個小朋友。”一個清脆的聲音在嘈雜聲中響起。
“怎么會是3個呢?不對,不對。”其他學生紛紛反對。
“你能告訴大家為什么‘還有3個小朋友嗎?”老師用溫柔的語調鼓勵著。
“因為還有1個同學和他是好朋友,看到他受傷了,趕緊扶著他去醫務室看病。”
多么妙趣橫生的回答啊!老師和全班同學禁不住為他鼓起掌來。
親愛的老師,當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標準答案內時,請用鼓勵的眼光注視他,傾聽他的想法;當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時,請俯下身子,問一問他的理由。歌德說過“想想是靈魂的翅膀”,相信只有在這樣的數學課堂里,我們才能看到數字與靈魂碰撞出的絢爛火花,才能聽到1001和《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也只有在這樣的數學課堂里,孩子們才能感受到暢游知識海洋的樂趣,才能得到思維萌芽的陽光雨露。
二、改變教學空間,讓學生有“自由馳騁”的地方
課堂教學活動是在課堂這一特定環境中進行的,而教學空間對教學的影響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層次要素的條件之一,新課程的改革,也同樣給如何轉變教學空間提出了問題。為此,我也做了一些實踐,移走講臺,建立活動角。首先我們把教室分為學習區和活動區,學習區是課桌椅,隊形不定,有T字形、半圓形、馬蹄形等。在學習區內無講臺,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走下來,跟好朋友商量、探討。而教師也不再居高臨下地站在講臺前,而是學生的好朋友,穿行在學生之間。黑板前后都有的,并且學習區內資源很豐富,有英語角、數學角、每日一星……讓每個孩子都能展示自己,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活動區里是學具,學生可以在活動區開展活動。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學生就可利用活動區內開展“小小鐘表店”的活動,讓學生在此自由地思考、想象、發問、選擇。
三、在課堂上留下空白,讓學生有“精彩展示”的陣地
數學課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要求教學時也要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有經驗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好像只是在黑夜中給學生指明一條通往知識寶塔的道路,而路上會遇上什么,該怎么辦故意不說”。這樣就給學生造成了暫時性的知識“空白”。當學生發現從教師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識時,那塊“空白”就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更多要講究“留白”的藝術,故意保留某些內容不講,并不是對知識的“舍棄”,而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這樣就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1)導課時留白——激發探求欲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如果導入得當,就能直接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注意,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為整節課作好準備。
(2)精講處留白——讓學生自己研究。通過幾年的數學教學我發現,在對一些計算公式或者計算方法的教學時,如果只是直觀的出示概念或公式讓學生記憶顯得比較枯燥,關鍵是過不了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凈。那么,這個時候,不如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推導,去總結,自己去尋找規律,理解后的記憶遠比死記硬背來得牢固和深刻。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時。
師:孩子們,咱們以前學過很多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今天的梯形你覺得可以轉化成什么圖形?它的面積該怎么算?
師:請同學們好好想一想,然后把轉化的方法畫在自己的練習紙上,并列式計算梯形的面積。但是老師有幾點要求先說明,要求如下:①用鉛筆把轉化的方法畫出來;②可以拼一拼、移一移、涂一涂等,用箭頭符號表示;③發揮你的想象力,想想能畫幾種;④畫好之后再計算面積,然后在四人小組內進行交流。
學生經歷了推導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小組交流合作之后,自然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即使以后學生忘記了這個公式,他也可以用這種轉化的思想來重新進行推導。
(3)結語上留白——啟迪學生探索。如果把一堂課前面的教學過程比作是播種孕育,那小結就是金秋的收獲時節。一個好的小結可以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掌握的同時,激發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小結時不妨給學生多留一點思考的空間。
如教學《角的認識》時:
師:孩子們,今天我們學習角,知道了有兩條線,三個面都可以組成一個角,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不同的角呢?
師:請同學們回去查查資料,相信你一定會有新收獲。
這一精彩獨到的“留白”,大有“懷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讓學生把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留到了課外。它有突破時空、回味無窮的教學意境美,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的痕跡,以審美的形式創造出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使課堂教學始終貫穿著緊張、活躍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無形的教育,體會到思維勞動這種“智慧的體操”的樂趣。
數學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的思維空間,不是空白,不是甩手不理,而是交托給學生的一片“自留地”,是促進他們積極思考,豐富想象,自主學習的一方舞臺。有計劃的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空間吧。放開手,讓他們去飛,我想他們會飛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