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唯 楊勇
【摘 要】眾所周知,高中化學難度大,學生容易產生厭學和抵觸情緒。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大力提倡構建高效課堂的今天,如何挖掘教學亮點,打造高效課堂意義重大。高中化學學習是枯燥的,如果能讓學生領會到一些知識的亮點,一定會讓他們對這堂課印象深刻,從而激發出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進而提高解題效率。下面就結合本人在化學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談談自己的心得,希望能給廣大師生帶來些許啟示。
【關鍵詞】化學教學;高效課堂;挖掘亮點
一、教學中有生活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將理論知識結合生活實際,使化學教學和學習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中電視里面常常會播放一些購物類的廣告,尤其是以廚具為主,動輒什么幾件套之類的,大體就是以一口鍋為主體,配以其他的附屬,如鍋鏟、鍋蓋之類的。我們可以將以上生活理念引入到對實驗器材的講解。在化學課堂中坩堝的使用相比其他實驗器材要稍顯復雜,每次使用,都要涉及到坩堝、坩堝鉗、泥三角、三腳架、酒精燈五件器材。在講解實驗器材坩堝的時候,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就可以引入“坩堝五件套”理念,意思是有五件,然后,再聯想到生活中的廚具套裝的具體結構,相信這樣的講解絕對會讓學生很快就記住,而且不容易遺忘。
二、將抽象轉為形象
化學知識中會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學生很難快速理解。如果可以將這些知識轉化為更為生動形象的實物,必將快速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物質的量”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實際生活中的大米袋或水果籃——即很多小物品放在一起打包。將數不清的大米打包就相當于物質的量對微粒的處理,而一袋大米中米粒的個數就相當于每1摩爾微粒的個數。這樣講解,即形象,又生動。每種化學物質的分子組成可以形象的理解為水果籃中的各種水果,如1摩爾水分子中含2摩爾氫原子和1摩爾氧原子,可以聯想為一個水果籃里裝有2個蘋果和1個橘子,這對講解物質的量中分子和原子數的內在關系效果尤為顯著。
三、加強知識關聯
四、追求實驗創新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演示實驗的示范作用,更重視演示實驗的改進和創新,創新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焰色反應的實驗中,如果單純的按照書本上去做,效果一般。我們可以改變傳統的蘸為噴——即把原來固態的反應物用水溶解,再按1∶1比例加入酒精配成混合液倒進噴壺中。這樣對著火焰噴出來的焰色效果絕對震撼。再如探究銅與硝酸反應的實驗中,可以采用微型實驗:用注射針筒作硝酸吸收裝置,將銅絲裝在針筒內部,這樣在抽動活塞的時候就能讓硝酸與銅絲接觸,順便還能觀察到針筒內部產生的氮氧化物的顏色;反應結束后,可以將針筒內殘留氣體壓進小號的鹽水瓶中,鹽水瓶中裝有燒堿溶液,充當尾氣處理裝置,既環保又方便。
五、核心處理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也是令學生感到非常頭痛的地方。如果真的按照書本上和資料上講解的內容去理解這些內容的話,可謂是耗時費力,而且效果甚微。其實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只要抓住一條主線——原子半徑的變化規律,其余的問題可謂是迎刃而解。一般來說,原子半徑越大,失電子能力越強;原子半徑越小,得電子能力越強。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分別研究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原子的變化規律:同周期元素從左到右(稀有氣體元素除外)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即失電子能力(還原性)減弱,金屬對應的堿的堿性也減弱;得電子能力(氧化性)增強,非金屬對應的最高價含氧酸的酸性也增強。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即失電子能力(還原性)增強,金屬對應的堿的堿性也增強;得電子能力(氧化性)減弱,非金屬對應的最高價含氧酸的酸性也減弱。因此,只要把握住元素原子半徑的變化規律,就等于理解了整個元素周期表及其規律變化,大大降低了對繁瑣知識點的學習。
六、摸索解題小技巧
在化學反應速率這一節,有一種題型是讓我們判斷給定的不同種物質的反應速率大小問題。如果用常規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等于速率之比去解題,會被計量數繞來繞去,極容易出錯。下面我們用一種全新的單位“1”法,來解決這種問題。舉例說明:
七、歇后語認知物質
生活中有很多幽默搞笑的段子,如滿嘴假牙——吃軟不吃硬,老黃瓜刷綠漆——裝嫩等。如果能將這些有趣的歇后語代入化學課堂,不僅效果顯著,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過目不忘。如做萃取實驗時,經常用的萃取劑是四氯化碳,學生們會忘記用苯作萃取劑也是可以的。這時可以這樣銜接:做人不能忘本(苯)哦,一下子就會將二者同時聯系起來。再如在有機化學醇與酚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區分二者的結構,可以引入如下一段話來加以區別:苯環套羥基——裝純(醇)。意思是苯環上直接連羥基是酚類,而非醇類。這么去理解,既好記又好笑。
八、小結
在大力提倡構建高效課堂的今天,如果我們還是用老方法去教學,既耗時費力,學生又收獲甚小。打造高效課堂,從挖掘教學亮點做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運用多種方法巧妙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效率,使化學課堂充滿活力和激情,充滿智慧和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