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春
摘 要:中美兩國在大學生資助的理念演變過程中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尤其在資助的功利意識方面取向不同,中國在大學生資助理念方面主要關注的是政治影響與社會和諧,體現社會主義的公平公正理念。美國對大學生的資助則傾向于服務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同時也兼顧個人的需要,表現出強烈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對二者資助主體觀念異趣的比較,可以促進我國大學生資助觀念的變革與拓展,為不斷完善大學生資助體系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中美;大學生資助;理念;比較;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312-03
對貧困大學生實施資助從廣義上講,它是一個社會福利制度的延伸,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可以稱為一種社會救助,只不過在資助主體、資助形式、救助對象等方面,可能更加單一,并具有其特殊性和時效性。大學生資助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特殊性,既與學生所處學校學習這一特殊人生發展時段有關,也與其所處地區、學校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有很大關聯,尤其在不同的國情背景下,大學生資助的意識和觀念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本文擬就中美兩國在大學生資助理念方面存在的差異進行比較,來剖析當前我國大學生資助的觀念變革及其發展的必要性,從而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大學生資助內涵的拓展與觀念轉型,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中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學生資助觀念演變及特色
我國對大學生資助的主體變化與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歷史發展具體國情息息相關,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資助主體也不盡相同,有時也會有較大差異,反映出來的資助理念與意識也是不一樣的。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新型社會形態的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識不斷強化,教育的人民主體意識非常濃厚,人民政府的主體辦學觀念異常強大。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教育部等先后于1952年制定和下發了《關于調整全國高等學校和中等學校人民助學金的通知》和《關于調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工工資及人民助學金的通知》兩個政策性文件,對我國大學辦學形式及其經費資助方式予以明確規定。其中,在資助形式上以免費上學為主,同時還在資助學習的形式上給予相應的人民助學金,作為免費入學的配套性輔助政策,加以保障。這一時期的大學生資助從嚴格意義上講,它還不完全是一種經濟幫助,盡管從形式上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學生資助是以經濟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但是,這一時期的資助主要強調的是政治地位、政治影響,突出的是人民政府辦學的人民性的政治主體內涵,它所要表達的是大學教育是人民的教育這一政治影響力。所以,它具有豐富的政治意識形態特質,這與中西方傳統的經濟支持為主的資助方式還是有較大區別的,甚至在資助的意義上,并沒有特別顯現出“貧困”資助的意蘊,它在更多意義上,傳達的是一種政治權利的實質性內涵。所以,資助的主體是人民政府,少有其他主體的介入,不僅資助的主體單一,而且資助主體的觀念也比較單一,基本上傾向于資助的政治意義和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意識,經濟資助僅僅是一種手段,其傳遞和表達的信息則是政治性的內涵。
隨著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的社會化進程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逐步融入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大學生資助方式的轉變。1986年,當時的國家教育委員會與財政部共同給國務院提交了一份關于改革人民助學金的報告,基本上開啟了大學生資助方式改革的新篇章。人民助學金逐步轉變為多種形式的獎學金,并通過貸款、困難補助、勤工儉學等方式予以補充。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對確有經濟困難的同學,還可以通過減免學費的方式對學生就學給予幫助。國家資助的角色開始發生了變化,盡管國家還是主角,學校是配角,但是,已經沒有了完全免費的觀念,市場意義上的競爭、比較的意識越來越濃厚,經濟資助的內涵也變得越來越強。更為重要的是,體制改革的深入所產生的收入分配的差距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反映到高等教育中,自然形成了教育公平問題。1999年高等教育的大擴張,更加凸顯了這一矛盾,對困難學生的資助已經成為當時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資助主體的觀念轉變已經無法回避。助學貸款已經成為國家資助的主要方式,同時,不斷強化國家助學獎學金制度的輔助功能,擴大比例和范圍。進入新世紀以后的大學生資助主體觀念的轉變,顯然與80年代之前的資助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市場經濟的影響,強化了國家作為資助主體的經濟價值取向,資助主體在考慮資助行為的政治目的的同時,比如可能會顧及社會公平、教育平等、社會穩定等這些政治因素的影響,但是,資助的經濟意義更加突顯,過去沒有得到重視的貧困的內涵,當前已經日益彰顯,“貧困”資助的意義占據更多的影響力,這一點可以從目前資助標準的認定方面得到確證。2002年教育部、財政部在《國家獎學金管理辦法》中就明確規定國家獎學金的獲取條件之一必須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只有這樣的學生才有可能獲得國家獎學金[1]。而2007年國家獎助學金政策則繼續秉承濟困濟貧的宗旨,把家庭經濟困難作為主要的條件[2]。
資助主體觀念從政治地位、政治權利的關注到濟貧助困的經濟扶持的轉變,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一種教育價值的回歸,也可以理解為社會主義實踐的必然要求,關注貧困本身并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它是一種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的實踐理性精神,這是一種務實的生活態度,也是近現代以來中國國情催生的必然選擇。資助貧困,就是關注生活,這是民生,與西方國家比較,它也是中國特色。
二、美國大學生資助觀念變化的不同發展邏輯
美國大學生資助制度的產生始于二戰臨近結束的《軍人權利法案》,興起于“教育總統”約翰遜的“向貧困宣戰運動”,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高等教育法》,進一步完善了從獎學金、助學金、貸款、勤工儉學等大學生資助體系。70年代以后加以修訂,針對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政府擴大資助范圍,以確保教育機會均等,而到了80年代,美國大學生資助政策萎縮,逐步走向保守。這一傾向到90年代得以改善,美國社會對大學生的資助開始轉向多元運行機制,并對大學生學業要求有了明確規定。直到新世紀以來,美國大學生資助主體的取向越來越傾向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這與美國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關聯。但是,從總體上來看,美國大學生資助的主體觀念仍然表現出明顯的國家利益至上的導向性特征,雖然,后期也有一定的變化,然而,主體的利益觀念仍然具有鮮明的價值引領意義,表現出強烈的政治功利主義傾向。
美國政府最初的大學生資助觀念具有強烈的國家功利主義色彩,經歷了一個由國家功利主義向個人功利主義轉變的過程,它的形成與發展,在一定意義上是與美國國家經濟發展的利益相關聯的,尤其在資助政策形成的初期與國防建設有關。50年代前蘇聯衛星上天,給美國人敲響了警鐘,使美國政府充分認識到教育發展對國家安危的重大影響。所以,美國政府作為資助主體的意識最初是與國防建設捆綁在一起考慮的。在美國政府看來,對大學生的資助不僅僅是教育問題,而更是關系到美國在未來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問題,說到底就是國家利益問題。所以,美國政府從50年代起就強調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資助問題,這一導向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這是典型的美國式的政治功利主義。這一觀念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了美國對大學生資助政策的演變軌跡,在70年代直至90年代的歷次高等教育法的修訂過程中,美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以此為指導不斷完善有關大學生資助的相關政策,始終力求政策的有效性,甚至有的資助標準要求學生的學習成績要達到B以上[3]35-40,才能享受資助,力求以此刺激大學生的學習收益能夠帶來國家的興盛與強大。所以,大國利益及其功利主義的政治邏輯,是美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熱衷于大學生資助體系建設的一個內在動力,這一觀念主導了此后數十年美國教育資助體系建構的發展方向。
在這樣一種政治價值觀念的指導下,美國大學生資助的體系建構自然而然地感染上了具有指向性的功利色彩。從政府的角度而言,資助要追求實效,要在現實運用中管用,要能夠帶來國家利益。所以,在具體的大學生資助名稱上甚至都能體現出資助的明確要求。比如,在艾森豪威爾總統1958年簽署的《國防教育法》中,就已經專門設立“國防獎學金”、“國防貸學金”等大學生資助項目。這多少也能夠反映美國社會對大學生早期資助的價值理念,但是,這個理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民權運動”的興起,美國政府對大學生資助觀念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擴大選擇自由”的觀念引導下,大學生資助也越來越多地關注普通老百姓的需要,大學生資助在兼顧國家利益的同時,也充分考慮更多的個人需求,其宗旨就是要資助更多的美國人接受大學教育。因此,美國社會大學生資助理念的功利主義,并不完全是單一的國家利益,它也包含有個人利益,它們在美國夢的追求中確有其相通的契合之處,即不論是大到國家利益還是小至個人利益,資助要管用的實用主義是核心主旨。
除此之外,美國大學生資助理念近年還經歷了由堅持教育公平的貧困資助為主向績優性擇優資助的理念轉換,這一轉換目前尚在不斷拷問中。教育公平的理念是美國大學生資助體系建設的又一價值基礎。高等教育機會均等是人權保障的具體表現,克林頓執政期間的所謂“大學機會戰略”[4]49-53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克林頓政府的這一戰略旨在向所有的想上大學的美國人提供一個均等的教育機會,其理念在于通過資助更多的人,為他們提供積極援助,從而保障更多的人能夠接受高等教育,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實現。其中,著名的“佩爾助學金”就是由1972年的“基本教育機會助學金”發展演變而來,其宗旨在于促進美國社會教育公平的實現。但是,近20年來的績優性資助在美國的迅速發展,給倡導教育公平的美國大學生資助體系建設帶來了負面的評判。績優性資助方式的發展確實豐富了現有的資助模式,給大學生資助理念的多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然而,卻又有損教育公平理念。績優性資助在資助資源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大量資助資源被部分并不一定需要經濟扶持的優秀學生占用,少數優秀學生在享用績優資助的同時,必然減少其他需要經濟幫助的貧困同學的需求,績優性資助增多必然會導致貧困資助額度的減少,這有損資助的教育公平。讓更多的美國人加入高等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理念的戰略價值,績優性資助方式無疑將會面臨更多的教育發展戰略選擇與教育公平問題的雙重詰問。
三、中美兩國大學生資助理念互鑒與啟示
從中美兩國大學生資助理念的轉換來看,政治因素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兩國的制度背景不同,政治價值選擇也承載著各自民族的不同發展內涵,因而在積極參與大學生資助的理念方面也表現出明顯的邏輯反差。中國政府更希望通過資助來實現人民性的社會主義主體價值,因而,政治主導下的資助模式的選擇更加側重于社會制度的公平與公正。因此,資助本身的經濟因素僅僅是一種符號象征,它所傳達的信息則是政治意義上的價值理念和政治影響,乃至社會穩定和諧的積極功效。即便在進入充分市場化的新世紀,大學生資助模式日漸多元化,經濟幫助的濟困濟貧的實際意義和作用也在不斷放大,但這并不能改變資助所反映的富有濃厚的社會主義色彩的政治功利主義傾向。這也是中國傳統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歷史積淀,無論經濟上濟貧濟困的效果如何,它都體現了一種政治意義上的優越性,這才是大學生資助本身所蘊含的深刻影響。
反觀美國的大學生資助,盡管也強調國家利益、個人利益和教育公平等理念,但是,它更加注重實效。在實用主義這一國家哲學的指導下,美國的大學生資助更加追求資助所產生的實效,從最初的國防需要,到后來的高等教育振興,甚至近來時髦的績優性資助等,美國都力圖通過資助,帶來實實在在的具體利益的達成。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美國大學生資助的功利主義效應重在具體的效益層面,有較為明確的經濟戰略意圖。
因此,從不同國情出發,中美之間的大學生資助理念下的資助意義顯然不盡相同,雖然二者都有功利主義色彩,但取向有別。當下中國的大學生資助不妨批判性地借鑒美國的資助理念,融合社會主義的政治功利導向,在資助的價值選擇方面更加務實,這個務實不是作風意義上的,而是效果層面上的,即對大學生的資助應當與解決民生以及實現教育公平等具體問題的解決聯系起來,不回避資助的功利意識,而是將功利意識落在實處,促進大學生資助的發展效益和戰略效應,不能僅僅為了解決經濟上的濟貧濟困,資助應當更多地考慮發展,將大學生資助當成一項發展性的事業,這樣的資助才具有民生意義和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國家獎學金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2007-12-20].
[2]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教[2007]90號)[EB/OL].http://www.xszz.cee.edu.cn/show_news.jsp?id=1209.[2007-12-20].
[3]楊慧敏.美國聯邦政府大學生資助政策發展述評[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5).
[4]房欲飛.克林頓及其政府的大學生資助政策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