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華
[摘 要]創新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作為基礎學科的小學語文教學,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必須加強創新教育,開啟學生創新心扉,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成為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教育;培養能力
變中求發展,變中求進步,變就是創新,國家的昌盛靠創新,民族的富強靠創新。同樣,教育也要創新??梢詮囊韵聨c看出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教育的可行性、優越性和重要性。
一、創新資源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
進行創新教育,必須提供創新的條件。從小學語文教材來看我們已經有了這樣一個條件。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創新資源。
小學語文教材本身就有大量的創新的東西:“物”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橋“趙州橋”,有巧奪天工的“馬踏飛燕”,有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有適應社會和自然變化的各類“新型玻璃”,有現代化辦公用具“電腦管家”,等等。古今中外人們在實踐中發明創造各種物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最有說服力的教材。“事”有操沖稱象、司馬光砸缸、懷丙和尚撈鐵牛、伽利略做比薩斜塔實驗,等等。這些課文記敘的每一件事,都充滿了創造精神。這種勇于創新的精神,必將對學生的精神產生強烈的震憾。些外,小學語文教材歌頌了大批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如發明家愛迪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音樂家貝多芬、藥物學家李時珍、地動儀的發明人張衡以及我國現代的偉大科學家李四光、茅以升等。這些偉大的人物小時候并非都是天才,他們是憑借勤奮的工作和執著的追求給人類帶來了福音。這些人的創造品質,必將在學生的靈魂深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小學語文教材,幾百篇課文,每篇課文從材料、立意到布局謀篇、遣詞造句,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都體現了創新意識。
二、語文學習能體現創造思維
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要有創造思維參與。學習語文的創造性特征更為鮮明。
閱讀離不開創造。每個人的理解、感悟,即使是對同一本書、同一個故事都有所不同。一千個《西游記》的讀者,心目中會有一千個孫悟空的形象;同樣,一千個《水滸傳》的讀者,心目中會有一千個宋江的形象。同一本書的主人公的形象在不同讀者心目中各呈異彩,這是一個必然現象。因為閱讀,尤其是閱讀文學作品,是一種再創造。它需要讀者自己想象、思維和情感參與,而讀者個人生活經驗和閱歷,對閱讀文學作品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閱讀必然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閱讀文學作品如此,閱讀一般性質的文章也不例外。讀同一篇文章,可以“英雄所見不同”;同一詞語的解釋,可以幾種方式并存;同一篇文章的分段,可以有幾種分法;概括同一篇文章的大意、中心,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沒有個性的閱讀,沒有創造性的閱讀,充其量只是一種“簡單的看書”。
作文,更離不開創造。聽與說,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聽同一個人說話,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圍繞著同一個問題議論,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見,議論紛紛,是說話的常情;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是說話的大忌。
求異,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顯著物點。語文學習雖然也要求同,如識字、閱讀、作文、聽話、說話都有一些統一要求,但語文學習求異的成分更多。因為無論是吸收還是表達,都與個體的基礎、閱歷、情感密切相關,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特征,這種個性特征決定了語文學習充滿了創新精神。
三、為學生提供創新空間是語文教學的目標
語文教材為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學生的語文學習又具有鮮明的的創造性特征??梢哉f,發展創新能力,客觀上有條件,學生主觀上是起主要作用的。教師的教,既可能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可能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該為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廣闊的天地。
語文教學提倡自讀自解。傳統的問答式教學有優點,這是不容否認的。但凡事都不能過分。每個詞語怎么解釋,每個句子怎么理解,每個段落怎么朗讀,每個問題怎么解答,都由教師逐一作答,這樣教學,學生的思維完全局限在教師設計的瑣碎的問題之中,學習的創造性又從何來?創造性的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的自讀為基礎,在自讀中發現,在自讀的基礎上交流、指點,這樣的閱讀,才是創造性的閱讀。創造性的作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寫真情實感,覺得有真事可寫,有真情可抒,有真知可議,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必然具有創造性。
語文教學要走出傳統誤區,開拓新型教學模式。在課外閱讀中,在課外作文中,在課外聽說中以及在課外的一切語言交際活動中,學生可以學到大量鮮活的語言,學生自身的創造力也能得到充分施展。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