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銀銀
[摘 要]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的顯著特征。所以只有改變學生的美術學習方式,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創新;自主 ;美育
傳統的美術學習方式突出接受與掌握,強調知識與技能,冷落了發現與探究,忽視了情感與體驗,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教師在教學中更應注重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能收獲成功。
一、提高審美意識
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對全體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而不是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為藝術家。所以,課堂上要還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允許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允許學生興趣存在不同,承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承認學生對知識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強有弱;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消化和掌握知識,努力去創造一個愉快、寬松、充滿藝術情趣的學習環境,以贏得學生的青睞。教師應在課堂中注重對作業的設計。比如針對有些繪畫型作業,允許學生進行創作,參考課本圖片稍加改動或者干脆臨摹。繪畫手法也可以靈活多樣。再比如在講裝飾畫時,學生的作業真是豐富多彩,有用廢舊布條、毛線、花紙貼的,有用彩筆、蠟筆、鉛筆畫的,有的更是將貼、畫相結合。教師在評價作業時,及時肯定了他們的獨到之處,引導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更重要的是為他們創造了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了學習美術的樂趣,從而大大激發了他們主動探求知識的熱情。
二、培養參與意識
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教師主導作用的效果應以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揮是否充分來衡量。離開了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沒有意義的。教師應把學生放在學習主體的位置,更多地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親自參與這些創造性活動的過程,以達到開發智力和能力、提高創造思維的品質、增強創造力的目的。當學生的思想受到繪畫水平的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時,教師則應給予積極的適量的幫助,以滿足其表現欲,使其能順著自己的思路馳騁。在學生獲得一點成功時,教師要及時表揚引導,讓他們在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中變得更加努力,樂于參與。
例如,在教學《版面設計》一課時,筆者不要求學生依照范畫樣本制作,而是讓學生自己對材料進行反復觸摸、琢磨、探索,從不同角度進行試驗,自己去發現和理解,結果發現工具材料的性能特點和作畫步驟的不同方法。在體現工具材料的性能特點時,更要注意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從初次作畫的失敗到反復嘗試練習后掌握工具的性能,從著色、用水、點墨、行筆的體驗中去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三、激發創新意識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不要隨意扼殺學生作品里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于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夸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講時教師要注意多講優點,多表揚肯定學生具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欲望,讓他們覺得人人都是設計者,人人都是成功者。這樣做,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因此,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見、交朋友、交心。將學生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并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出來。還要讓他們積累生活經驗,為自主創新活動提供豐富的源泉。
在美術教學中,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喚起學生對美術的酷愛,讓他們在迫切的需求下放開手腳,大膽地嘗試,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對于藝術的探索精神,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個性,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才能讓學生走上一條熱愛美創造美的多彩之路,創造出新課程絢麗多彩的“教學景觀”。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