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磊
摘 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也已經是世貿組織的一員,中國工程機械和國外的品牌的競爭也就變得越來越激烈。中國工程機械產品要守住國內市場的領先地位,并走向國際市場,在堅持技術創革新,以質取勝,營銷大膽和服務創新的前提下,必須堅持以成本領先為核心。本文通過對降低機械制造業成本的方法研究,目的是把成本費用的觀念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做到全員、全流程地控制成本,以打造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握住企業競爭的主動權。
關鍵詞 機械制造業 成本管理 精細化
一、機械制造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機械制造業主要是通過對金屬原材料物理形狀的改變、組裝、成為產品,使其增值。它主要包括機械、機床等加工和組裝,涉及的工業領域主要有機械設備、汽車、造船、飛行器、機車、日用器具等。機械制造業成本管理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生產計劃控制模式落后 機械制造業采用臺套計劃方式,即以產品最長生產周期作為構成產品各種物料的采購提前期和生產提前期。提前期過早造成庫存和在制品儲備高,流動資金耗用大,生產與采購計劃明顯脫節,零件成套水平差,從而不能準時交貨。其次,成本信息分散、制造業供、產、銷、人、財、物是一段有機的鏈條,它們之間存在豐富的信息交換。但是人工管理信息分散、基礎數據不完善。信息分散、不及時、不準確、不共享、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管理決策的科學性。最后,缺乏標準化 制造業缺乏規范化、制度化、程式化、標準化的管理。盡管很多企業通過iso9001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然而執行的效果可因企業和管理者而異。最危險的是成本控制還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礎,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企業有先進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統,但是許多企業還不具備這些條件,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時,不準確,缺乏參考價值,因此無法達到成本控制。
二、加強機械制造業成本管理的措施
首先利用現代管理系統,機械制造企業是單件小批量的訂單式生產模式,可以通過利用現代管理系統,優化工藝和流程,實現快速簡潔高效的制造單元,從而降低制造成本。例如通過企業內部物料資源計劃的建立與實現,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信息和用戶訂貨需求,建立決策模型,評價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預測企業未來的運行狀況,決定投資策略和生產任務安排,形成生產系統的最高層次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企業資源計劃這一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的現代化管理平臺,研究產品從設計、采購、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把產品形成過程中的信息及時準確地反饋到企業各級管理層,使經營管理活動中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工作流加以分析和整合,形成以erp為中心的mrp、pdm、等技術集成和管理中心的制造系統,這樣可以極大的優化排產、降低庫存、節約人力物力,從而降低制造成本。 其次要從材料成本控制,工程機械制造企業材料成本超過整個成本的90%,因此抓住材料成本控制也就抓住了成本控制的命脈。產品設計是材料成本控制的源頭,在新產品設計和老產品改進時一定要以成本領先為核心。產品設計控制材料成本主要有瘦身、統型、替代三種方法。工程機械是鋼鐵堆起的龐然大物,瘦身主要是減少其鋼材使用量。鋼材強度的提高、三維設計的運用、有線元分析計算為瘦身創造了良好條件。無論是主機還是零部件,在做好產品的結構設計優化,保證產品安全系數的前提下,通過瘦身完全可以節約材料10~20%。首先要確定主機或零部件基本平臺和圖譜,其次不斷增加零部件和相關材料的通用比例。老產品統型是一項艱苦、枯燥、復雜的工作。利用plm系統逐步建立數據庫,打下良好基礎以后,新產品的統型設計就得心應手了。當然,產品統型要防止過分的整齊劃從而傷害產品的差異化;低層次替代有材料和零部件替代,高層次替代往往通過技術創新,將主機或零部件上一個系統進行替代,替代可以達到有效降低成本,前提是不能降低產品可靠性。采購是材料成本控制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工程機械制造企業采購額一般占銷售收入的60~80%,所以,材料采購成本控制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供應鏈建設。根據材料的不同特性選擇、培育供應商,讓專業的廠商做專業的事。二是根據零和理論與供應商建立盈利能力共享機制,比較合理的是供需雙方有相同或相近的毛利率水平。三是利用比價、核算、調整供貨比例、談判等手段增加討價還價的能力。工藝上降低成本的方法主要是提高材料利用率、提高加工效率、減少機物料及低值易耗品的消耗。
然后優化生產環節控制。優化生產環節是降低成本的關鍵,首先加強物資供管工作,降低采購成本。采購成本是產品成本的原始投入,它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產品成本的積累,前面從成本構成上已談到如何降低采購成本,需要建立健全內部價格運行及監督體系,成立價格審計部門,實行審批權、采購權、保管權、驗收權的分離,廣泛、深入對市場行情作好調查,貨比三家,不斷降低采購成本。其次,加強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加強能源管理,做好節能降耗工作,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然后,加強設備管理,提高設備效率。最后,加強質量管理,降低質量成本。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
最后是控制人工成本。
無論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要求,還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需要,企業都要使直接人工成本高于社會和行業平均水平。所以人工成本控制不是減少職工的收入,關鍵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部分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靠犧牲直接人工的利益來降低成本是令人不齒的,同樣,部分國有企業勞動生產率低下也是不可取的。提高勞動生產率要進行技術改造,多增設備少增人,并提高設備的數控化及自動化水平,同時,要進行工藝流程優化和職工培訓。
成本競爭力是機械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表現,成本管理的內容涉及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通過加強成本管理,打造最低成本供應商是完全有可能的,成功的關鍵是認真執行和落實。降低成本不能降低質量標準,也不能損害職工的利益。成本管理作為企業的基礎管理之一,不能一蹴而就,改進是永無止境的。總之,希望通過本文對機械制造成本的分析與研究能更好地為機械制造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做一些有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皋蘄,張丹.對制造業人工成本管理的方法及對策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4,2.49-51.
[2]孫茂竹,姚岳.成本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2-33.
[3]樂艷芬.成本會計[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