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雯昕
【摘 要】“文人論政”是近代中國報刊史上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的啟蒙。本文試從分析“文人論政”的定義及緣何消逝、“新聞輿論監督”的內容及現狀入手,針對現在我國新聞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旨在從“文人論政”的精華中發現對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文人論政” 輿論監督 啟示
一、“文人論政”的定義及緣何消逝
20世紀40年代初,《大公報》曾以本報同人的名義發表過一篇社評。其中說“中國報,有一點與各國不同。就是各國的報是作為一種大的實業經營,而中國報原則上是文人論政的機關,而不是實業機關。”《大公報》的這個說法,可能是“文人論政”這一說法的早期來源。①
而關于“文人論政”的定義,大陸新聞學者方漢奇認為:所謂“文人論政”,其出發點是文章報國,是知識分子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和他們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襟懷和抱負。一個以文人論政為標榜的報紙,自然會愛惜自己的聲譽,摒棄低級趣味,重視社會效益,注意報紙的品位和質量。這是中國士人的一個優良傳統。②
在“文人論政”的史冊上,王韜、梁啟超、鄒韜奮、、張季鸞等著名“論政文人”,都用實際行動留下了光輝的足跡。然而,“文人論政”也有其自身局限性。《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在對知識分子進行評析時,曾說:“知識分子是一種古怪的動物,他總是把先入為主的理論置于現實之上并不顧一切地讓現實服從他的理論。這就是知識分子在各個領域尤其是政治方面非常讓人懷疑的原因。”這似乎也在暗示著“文人論政”曇花一現的結局。
中國的新聞本來有兩個傳統,一個是《大公報》的傳統,一個是《解放日報》和《新華日報》的傳統,兩個傳統,后來只保留了一個。③新中國成立后,“黨管媒體”的新聞傳播模式逐漸系統化、規范化。“文人論政”的一大前提條件——文人辦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政治家辦報”的口號突出了黨性原則,這與文人骨子里的桀驁不馴與對理想追求的矢志不渝有些格格不入。最終,“文人論政”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留下了豐富的論政精華和文化遺產。
二、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的內容及現存問題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首次提出了“輿論監督”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批評報道,而且包括對黨務、政務活動的報道,對重大情況、重大事件的報道。更重要的是,新聞媒介開展輿論監督有了政策上的依據。④
然而,新聞輿論監督在中國社會發展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存在的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新聞輿論監督深度不足、力度不夠,無法做到全方位監督,尤其是某些重要問題,輿論監督往往無法觸及。
第二,媒體的新聞輿論監督工作難開展。這主要表現在“五難”:調查難、取證難、打官司難、發稿難、取得政府部門支持難。一些政府部門往往在發現媒體設法披露本地區的不良現象時,不是積極配合,幫助記者挖掘丑惡現象,而是“捂蓋子”,采用各種手段欲蓋彌彰。
第三,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亟待提高。近幾年,令新聞界蒙羞的“封口費”事件一再浮出水面。2008年,河北省蔚縣縣委書記李宏興指使礦主出260多萬元,用于收買記者。此事件中,一共有8家中央和地方媒體受到處罰,涉案的10名新聞從業人員中,9名記者獲刑(未獲刑者為一名通訊員),并終生禁止從事新聞采編工作。
第四,新聞輿論監督缺乏法律保障。據中國記協統計,自1998年他們設立新聞工作者維權委員會以來,受理的關于記者受害的投訴就有400多起,其中包括很多非法拘禁和毆打記者等惡性案件。可以說,記者權益受侵害事件的發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⑤
三、“文人論政”對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的啟示
中國政法大學的王永亮老師認為:在1949年前的中國新聞傳統里,“文人論政”是中國新聞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的啟蒙。⑥
在筆者看來,“文人論政”與中國新聞輿論監督在監督政府方面有異曲同工之處,“文人論政”史冊上的優秀報人的辦報實踐,對現在的中國新聞輿論監督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我們也會從中得到很多啟示。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在涉及政策規定、政府條例等政治問題時,要堅持客觀原則和真實原則
由于新聞媒介對政府行政權力的過度依賴,很多報道在立場上已明顯地倒向上層領導干部,降低了輿論監督的力度。新記《大公報》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針所體現的報刊獨立思想,在現代社會仍具有指導意義。因為這種獨立思想的存在,才使得《大公報》備受推崇。站在不偏不倚的客觀立場,真實地還原事實的真相,是新聞輿論監督的首要原則。
2、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要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把握輿論監督的藝術
1939 年4月15日,《大公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報人宣誓》的社評,表明了三點:一是“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辦報宗旨,二是做“國家的忠卒”、“政府的諍民”的言論責任,三是“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報人節操。⑦具有強烈責任感,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這是那一批知識分子的共同特色,也是中國傳統文人論政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作為省委機關報主辦的系列報,《南方周末》必須承擔起輿論監督的任務。但傳統而單一的宣傳意見、傳遞政治信息的方法在如今多元化的社會中已逐漸不為公眾所接受,于是《南方周末》在形象上做文章,其宣傳策略可圈可點。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十天,《南方周末》發表《孤島汶川的人性百態》,題下是一張5月20日河壩州委為地震遇難者默哀的四欄大照片,記者對黨領導閉上眼睛深情默哀的場面進行特寫,這樣的宣傳策略比紙上談兵——講解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更有力度、有細節、有深度。
3、媒體從業人員也要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和素質
(1)要有維護正義、公平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被譽為“中國揭黑記者第一人”的王克勤在接受采訪時坦言:記者應該是“維護正義、公平和法治的戰士”。
(2)要有強烈的愛國心。用《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的話說:文人一無權,二無錢,有的只是一顆忠心和一只禿筆。他們從愛國的立場出發,審時度勢,議論得失,遇到禍國殃民之事,便嫉惡如仇、鞭辟入里。總之,文人盡其“立言”之責的表現之一就是用文章為國家揚善除惡。
(3)要做有理想的新聞人。《大公報》的“三駕馬車”之一的胡政之要徐鑄成“把大公報當做終身的事業,不要僅僅當做一個職業,大公報是文人辦報的企業,全靠有志之士共同辦好,一代一代傳下去。”如今,民間出現“防火、防盜、防記者”的言辭,將以“鐵肩擔道義”著稱的記者與恃強凌弱的強盜相提并論,這從側面反映出新聞記者職業理想的淡化和缺失,另一方面也表達了社會對更多有新聞理想的記者的呼喚。
(4)要有膽識和勇氣。1937年初,《大公報》指出要想享有言論自由,言論界自身發言必須“要公要勇要誠”。1941年初,張季鸞又總結出辦報成功的秘訣是“曰忠曰勇”,將兩者歸納起來,《大公報》對于報人精神品德的要求就是“忠”、“誠”、“公”、“勇”。⑧只有這樣,在遇到強權政治和黑惡勢力時,才能堅守新聞理想,在兩難的境地中,做出遵從自己良心和職業道德要求的正確選擇。
4、新聞從業人員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
這里的專業能力主要包括寫作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王韜、梁啟超、鄒韜奮、張季鸞無一例外都是才華橫溢、文采飛揚的文壇巨匠,在深厚的文字功底的基礎上,談及政治,論及社會時才能更好地表達真知灼見,一針見血地觸及問題要害。
5、要健全法律保障體系
當前,我國現有的法律還未直接界定新聞輿論監督的權力, 只是以相關的法律依據間接地確認其各項權利。越來越多的新聞官司表明, 中國新聞輿論監督已經成為訴訟的熱點。新聞官司的大量出現, 一方面反映了我國民主氣氛之濃以及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與我國輿論監督相關的法制建設之落后。因此,我國的新聞輿論監督走向法制化道路已迫在眉睫。
結語
“文人論政”是中國新聞史上富有特色的新聞現象,在監督政府方面中國新聞輿論監督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可提供很多經驗。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僅僅研究它的定義、嬗變過程等方面,而不為今所用,那么“文人論政”只是歷史史冊上曇花一現的瞬間,它的意義和研究價值也將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對于“文人論政”應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從現在及將來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發展方向的角度研究,在獲得很多啟示的同時,也會發現文人論政史冊上的優秀報人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文人論政”中蘊藏的論政精華可以為我們所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很多媒體從業人員也將載入歷史史冊,中國的新聞輿論監督也會有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⑤王永亮,《文人論政與新聞輿論監督》,《當代傳播》,2011(4)
②方漢奇等著:《〈大公報〉百年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
③謝泳,《文人論政——透視中國近代新聞業》,《民主中國》,2004-2
④汪凱:《轉型中國:媒體、民意與公共政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40
⑥⑧吳廷俊:《新記〈大公報〉史稿》,武漢出版社,2002 :362-363
⑦吳廷俊:《新記〈大公報〉史稿》,武漢出版社,2002 :355
(作者: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2011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