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就高三階段怎樣教學生寫作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高三;學生;寫作
進入高三,許多學生還是害怕寫作,既不知道寫什么,又不知道怎么寫。升學考試迫在眉睫,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這兩個問題呢?我反復思索,得出兩個結論,其一,寫作的基礎是生活,離開了生活,寫作便成了無源之水。因而只有在寫作教學中貫徹在生活中寫作、為生活而寫作的思想,才能讓學生“胸有成竹”,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動力。其二,書面表達一如口頭表達,都不是與生俱來的,有一個從模仿到掌握再到創造的過程。所以,要讓學生寫好作文,還必須從模仿開始。生活是水,表達是瓶,只有用漂亮的瓶子裝上純凈的水才能賣個好價錢。
為此在高三的教學過程中,我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制造興奮點,讓集體生活豐富多彩
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早已讓學生那顆充滿求知欲、好奇感的心變得麻木、干癟。所以,經常制造一些興奮點,就能在學生平靜的心湖上激起層層的漣漪,再以此為契機,讓學生討論、寫作,往往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比如,設置課前素描這一環節,每天課前一個學生讀一個人物片段,通過各種描寫手法刻畫班里的學生或老師,由學生猜出是誰。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爭相比較誰寫得像,誰猜得準。
又如,今年夏天,在學生緊張備考的時刻,我戴了一副淺褐色的近視鏡進班,死寂的教室立刻嘩然。我趁機提出,針對我這幅眼鏡,展開聯想寫一段文字。結果所有學生興致盎然,不到一節課都寫出了千字左右的作文。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灰色的鏡片,遮住的不僅僅是陽光,還有對前路的信心。”
二、利用佳節,體味真情
作文要寫真情,而真情無處不在。但學生對于普通的親情早已習慣不察。所以,利用節假進行感恩教育,是讓學生體味真情的最佳契機。高三寒假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以藏頭詩或對聯的形式寫兩條短信——必須原創,分別發給老師和家長。為此我特意開了一節課,教授學生寫作對聯和藏頭詩,并且印發《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作為春節禮物,最后還將我創作的送給他們。
對聯是:人說有雪,多謝天公來賞臉;誰道無春,不知笑靨已成花。
結果除夕夜收了一堆的對聯和打油詩短信。不但提高了學生錘煉語言的意識,而且還借助這一活動拉近了師生距離,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
三、模仿改編,深層體驗
有了生活,沒有表達的方法,也還是寫不好作文。為此我讓學生練習模仿法。
讀寫本來就是相通的,只有在讀中寫,寫中讀,才能相互促進,共同提升。所以,我經常帶領學生模仿和改編課文。比如,在學習了《雨巷》之后,我仿寫了一首詩示范給學生,從而引發了全班范圍的情詩熱。附《雨巷》仿作:
我蹬著單車走,在漫長的被黑夜煮沸的大街。來往的車流是喧囂的河;遠遠的街燈如煙花次第地開落。我希望,希望在下一個路口,盛開著一朵熟悉的笑靨。
層層的車轍載著悠悠的歌,流動的霓虹浮著迷離的夢,縹緲的音樂是暖暖的春風把臉龐撫摸。可我伸出的雙手卻再也無法把一絲柳絮捕捉。
過往的車流是寂寞的河,背后的街燈如流星的劃落。我在漫長的被黑夜吞咽了的街道上蹬著單車。我希望在下一個路口,閃過一朵熟悉的笑靨。
古人講“文以載道”,近年來的高考作文,也越來越重視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社會問題的思考。這些思考的背后是學生文化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思考人生、認識自我。作文教學應該還要重視與學生進行文化對話,在陶冶學生的情感中激發寫作驅動,尤其要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因為任何一項創新,首先得有思想。然而這些也正是我在教學中所欠缺的,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從高一開始就加強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思想意識,以免再到高三時急功近利。
(作者單位 山東省德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