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廣順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往,應互相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方法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加強師生互動,通過課堂參與的形式、時間、機會、氛圍、評價等體現學生主體,做到“善教”“樂學”,提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關鍵詞:師生互動;多樣化;和諧性
一、倡導多樣的參與形式,提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傳統課堂教學慣用“提問”這種單一的交往形式來組織教學,甚至是“一問到底”“滿堂問”。這種單一的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只能吸引少數優秀生參與,大部分學生無動于衷,漠然旁觀,課堂又怎能活躍起來?例如,當教師巧妙地利用課件演示“圓的周長與半徑的關系”時,盡管此時教師沒有提問,學生沒有答問,難道我們就可說學生沒有積極參與嗎?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答問”是一種參與,并非是學生參與的唯一形式。
要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效果,提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就要讓參與的形式豐富多彩,從而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能力和水平,讓他們組成不同小組,擔任不同角色,從而發揮不同的作用,合力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滿足學生的情感交流,使他們的思維得到碰撞,數學語言得到訓練,從而激活學生課堂參與的形式。
二、把握恰當的參與時機,提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中指出:“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在課堂活動中,這種相互關系應表現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心理特征、審美思想以及生活經歷方面的最小差異,始終保持著“心”“情”“智”的最佳和諧,這也是良好的心理氛圍和最佳時機的具體體現。要營造最佳的參與時機,就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進入學生的角色考慮問題、設計活動,同時要顧及不同層面的學生實際,邀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設計。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恰當的時機,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當學生學完新知識后,一些學生對已學內容會有不理解的地方,這就會使新知識與他們的原認知產生沖突,這時,他們會困惑,想探究個明白,就有了參與提問的欲望;當學生在學習中或多或少地有收獲時,就會產生參與的沖動;當學生在獨立學習后再參與小組學習比較合適;當學生有了觀察的感悟,有了思考的結果,有了說理的過程后,再進行練習比較順當。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時機與學習時機無處不在,只要教師善于捕捉這些時機,學生課堂參與的頻率和效率就會不斷提高。
三、創造和諧的參與氛圍,提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際關系是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對自已不愿接受的批評或不喜歡的事物會產生逆反心理,產生消極態度。師生關系不融洽,缺乏溝通的責備,會破壞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造成學生的厭學心理。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我感到學生對喜歡、關心、愛護自己的教師所任教學科總是喜歡學、愿意學、學得好,而對經常責備自己、看不到自己優點的教師所任教的學科就會不感興趣,甚至厭學。為了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把教學活動變成他們自己樂意的事,教師就要注意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教師對學生要有深厚的感情,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尊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教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這樣學生才敢于參與,樂于參與。教師應盡力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經常給予其鼓勵表揚,使學生充滿自信,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和興趣,這樣才能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總之,師生互動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體現它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重視它,更要處理好互動中形式與實質的關系,要以平等的師生觀來指導與學生的交往過程,通過師生平等對話,構建起輕松和諧的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使學生積極參與互動,勇于探索,樂于合作,使師生互動真正落到實處,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