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嬋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關鍵詞:智力;非智力;激發興趣
一個人的成長,不僅依賴于智力的發展,同時還依賴于非智力因素的支撐。就處于少年期的中學生而言,后者往往更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讓學生喜歡你這位教師,喜歡上你教的這門課,只有學生喜歡任課教師,才能引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間信息的交流,而且也是師生間情感的交流。積極的情感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的能量,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師生的交往應遵循平等、民主的原則,教師要從兩個平等的人的角度去對待學生。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主體,學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才有可能主動進入“角色”,參與知識形成、發展、應用的過程,才能激發求知欲望。教師還要熱愛教育工作,熱愛自己的專業,喜愛每一個學生,給每一個學生以母愛的仁慈、父愛的嚴格、博愛的平等和尊重。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尊重你,喜愛你,從而喜歡你的課,才會愛學這門課。
二、教師要不斷采用新穎多變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但是學生缺少真實的體驗,所掌握的也不過就是空洞的理論。教學方法的選擇力求體現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主動地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
1.情境教學
就是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充分挖掘情感因素,撞擊學生的心靈,把某些抽象的教材知識轉化為一定的情境,創設特定的氛圍,使學生易于接受,樂于學習,并有利于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培養他們主動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從多角度來思考。
2.體驗式教學
就是把學習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師生運用各種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中進行體驗、感悟,逐漸熏陶,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3.案例教學
就是教師根據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仔細斟酌,精選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案例教學中,學生成為知識的探求者。豐富的案例可以引導學生去了解社會,開闊視野,明辨是非,激發社會責任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課堂討論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鼓勵多角度發散式思維;教師的適當引導,使每個學生受到啟發。
4.探究式教學
就是課堂教學活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某個疑難問題或某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索性活動找到答案、獲取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精神,并使他們掌握探究技巧,勇于探究,求真求實。
三、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增加教學的新鮮感,要通過精心設計讓教學過程活潑多彩,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
1.可以通過組織新聞發布會、討論、辯論、演講,主辦時事報告會和熱點專題課,也可以撰寫小論文,舉辦時事知識競賽,還可以通過小品表演、參觀訪問、寫社會調查報告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在思想深處提高他們政治課的學習興趣。
2.如果能讓詩歌、對聯、名言、警句、成語故事、寓言等走入思想品德課堂,讓思想品德課充滿濃郁的文學色彩,以文學培育氛圍、以氛圍求興趣、以興趣帶動整個“教”與“學”,有時可以達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九年級教材第五課《燦爛的中華文化》的教學中,讓學生講名言、警句、成語故事,并分析其中所蘊含的傳統美德,總結出中華文化的影響。
3.加強學科間知識的滲透,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同時,不同學科知識的結合又可以加強生動性和趣味性。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課就可以很好地結合起來。例如,九年級教材第四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教學中,講解民族團結問題時,就可以讓學生列舉歷史上為民族團結做過貢獻的人和事,既增加課堂的生動性,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同時提高了能力。講解國家統一問題時,可以適當補充香港、澳門、臺灣的歷史淵源,學生可能有所了解,但比較模糊,這時往往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便于學生理解教材知識。
4.利用歌曲、漫畫、掛圖等,恰當地把它們與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相結合,能增強思想品德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啟迪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領會和掌握,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5.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風趣和幽默,在教育學生時的語言,教材知識的解釋,調動學生學習情趣的鼓勵性語言等方面,抓住一切可能的時機和言行盡量制造幽默、風趣的教學環境,在課堂上牢牢吸引住學生,必將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逐漸喜愛思想品德課,進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作者單位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