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摘 要:要想追尋高效課堂,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和教學內容特點的教學方案,設計最優化的流程與方案,以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互動學習中來,最終生成良性持續發展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初中數學;精編學案;精講精練;鼓勵質疑;有效反思
課堂時間還是45分鐘,為何有的班級整體教學效果都好,有的班級就不好呢?其實教學的核心問題說到底是效率問題。這就要求一線教師一定要摒棄一上臺就開始滔滔不絕地理論宣講的傳統教學模式,更不要引題海戰術以自豪,教師應該充分分析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從實際學情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和教學內容特點的教學方案,唯有如此,才能體現以生為本,才能活化課堂,最終生成良性持續發展的高效課堂。鑒于此,筆者結合近些年的一線初中數學教學經驗,對如何打造精品高效數學課堂進行探索與研究。
一、充分探析教材,認真規整學案
作為知識和信息的傳遞載體,教材是教師誘導學生進行探索和學習的切入點,所以,一線教師一定要先充分探析教材,抓住知識的線索和肯綮,然后再參照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深刻領會教材知識之間的聯系,然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內容,精心編寫契合學生認知發展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學案,這就是我們課堂教學的準繩和方向。筆者建議,學案要兼顧學困生的發展,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分層設計,以期讓后進行扎實基礎,讓中等生穩步發展,讓優等生拔高能力,如此層次分明,才能引導學生進步。
例如,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分式概念之前,就對該內容的難易度,學生比較容易切入的角度以及引導學生探索的方式方法進行了規劃和調整,大致如下:先吸引學生回憶常規分數有意義時所需要具備的條件,然后再以此為基礎誘導大家推理分式有意義所具備的條件。在練習設置環節,我們可以分開層次:后進生只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分式的性質就可以完成當x為何值時,分式■有意義;當x為何值時分式無意義;x為何值時分式等于0、1或-1。然后在此基礎上再設置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即:(1)當x為何值時代數式■有意義。(2)當x具備怎樣的條件時■為負數。
如此整合學案,立足學生實際認知,結合教學內容設置了有認知梯度的教學方案,以便于不同能力和認知層次的學生都能吃透教材,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掌握知識的重點,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二、課堂精講精練,體驗知識生成
課堂是教學的主體,沒有課堂的精講精練,再好的學案也無法實施,所以,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能沒有講解,我們要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和學生的認知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精講精練,整個過程一定要立足教材和學生的認知點,要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直指要害。比如,在引導和教學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我們就可以這樣講解:(1)先引導學生回憶長方形的特征,然后用小木片自己做個長方形,準備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認知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特征。(2)讓學生拉住長方形對角朝相反方向用力,這時讓大家觀察長方形變成了什么?如此一來讓學生切實體驗了平行四邊形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也從本源上掌握了其與長方形的聯系與區別;(3)讓大家從平行四邊形形成的過程分析對邊之間的聯系,從而引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的結論。
這樣的講解都是本著以生為本的原則,穿插操作和討論、交流,力求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精講指導下,最大限度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三、倡導質疑問難,啟發探索創新
鼓勵質疑是構建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數學教師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教學,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當學生質疑后,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評價,讓學生從教師身上感受到愛意和期盼,從而吸取智慧和力量。
如,講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學生課前做好三個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課上教師要求學生在三個全等圖形上分別畫出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畫出頂角的平分線,學生把三個三角形重疊在一起,學生很容易觀察到“三條線重合”,突然一個學生質疑道:三條線重合時,是不是每兩條線都重合?一石激起千層浪。師生共同探究每兩條線都重合的原因,在師生與生生互動碰撞中,學生明白了三線重合的原因。實踐證明:數學課堂上學生有效質疑,能激活學生思維,迸發創新的火花,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合理結合媒體,進行形象教學
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或網絡信息來服務課堂。初中數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這時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集聲、影于一體的優勢,將抽象的概念以靈動的形式展現出來,如此不僅能有效增強課堂的信息密度,還可以活躍氣氛,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學習興趣。
比如,為了讓學生對“垂直”這個概念產生形象的認識,筆者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慢放跳水過程的鏡頭,然后啟發學生:跳水選手破水時,有的水花大,有的水花小,說明什么呢?大家很容易根據視頻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結論:下落直線和水面“不垂直”的水花就大,下落直線和水面“垂直”水花就小。大家產生了這樣的認知后,我們再講解“垂直”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上文是筆者在近些年的一線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對如何優化課堂,提升數學教學效率的探索與總結。總得來講,數學課堂不能讓學生溺于窒息的理論宣講和累人的題海戰術,而是要切實分析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并及時從實際學情出發,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去探索和實踐,以期最終找到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認知的學習方案,如此方能真正提升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最終提升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謝立軍.初中數學課堂優化流程三步走[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4).
[2]田芬.初中數學課堂最優化教學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