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磊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職業教育逐漸被社會所關注。職業教育從產生之日開始教學和工作就存在著同一性的關系,“職業人”培養職業人成為職業教育的規律。職業院校的教師需要遵循“職業人”培養職業人的規律,如果他們脫離了“職業人”的身份,就會影響職業教育的正常發展。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和運作方式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工學交替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斷提高,但是由于招生、就業觀念等方面的因素,職業教育發展道路上出現很多制約因素。在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如何還原職業學院教師的“職業人”身份,使他們重新回歸到工作上來,并將“工作”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工作,更是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出路。
一、我國工學結合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及內涵解析
1.我國工學結合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
建國初期,我國最早開設了非全日制教育的“識字班”,這種教育的初期是以工作為主的,教育主體既包括成年人,也包括未成年人,嚴格來講屬于業余教育。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職業教育開始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許多職業學校從普通教育中分離出來,但還是受到了普通教育的較大影響。
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這是我國職業教育向前發展邁出的一大步,學校與企業緊密結合,才能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
2.工學結合教育的內涵解析
工學結合是一種教育理念,它的特點在于自身具有明顯的目的性,注意“學習”和“工作”的結合與交替,在教育制度上與全日制教育、學徒制和培訓有著本質的區別。工學結合可以將學校所學運用到社會實踐當中來,通過工作崗位中的親身體驗來感受,從而明確學習的任務和方向,學生可以帶著工作中的問題去學習知識,并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化,這就奠定了學生今后工作道路的基礎。
二、當前工學結合職業教育出現的問題
1.工學結合難以突破常規的形式
目前我國的一些職業院校在工學結合方面的探索,還停留在學校中建立實踐基地等形式,沒有真正地打破常規形式。有的學校將學生送進企業,但是由于頻繁的交替實習、短期的參觀只能讓學生走馬觀花地了解一些企業的皮毛,沒有辦法使學生對相應的崗位有一個親身的體驗,沒有實現工學結合的目的。
2.難以突破思想上的禁錮
學校對于工學結合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簡單地將學生送到企業中去,并沒有上升到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思想上去,還跟不上我國職業教育的變革趨勢。學校不善于吸收新鮮事物,不能做到工學結合教育的創新突破,這嚴重影響到學生獲得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積極性。
3.整個社會的企業水平低
我國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還有很多企業仍然處在資本積累時期,企業的盈余都用于擴大規模和改進技術設備上,沒有能力與學校進行合作,參加職業教育。這就給工學結合教育帶來巨大的壓力。
三、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新途徑的發展探索
1.堅持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結合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改革必須堅持的道路。工學結合可以鍛煉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需要具有個人和集體的責任感。但是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師專業水平比較低,部分教師的職業教育的教學能力比較缺乏,職業學校想要走出這種困境,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化培訓是必經之路。
3.建立制度保障體系
工學結合可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成長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有必要建立“工教結合”制度,建立教師兼職制度,將“工教結合”制度化、規范化,鼓勵教師走出校門兼職,深入到企業內部,獲得實戰經驗,提高實踐能力,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深化學科知識。
4.構建實習實訓平臺
學校要注重學校內外的實訓基地的建設,實訓基地是促進學校學習和工作相結合的重要平臺,校內外的實訓基地要基于真實的生產環境建造,以教學為主,重視實踐,爭取使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對職業院校的畢業生需求越來越大,我們應該注重職業院校的改革方向,實行工學結合的方法,雖然工學結合的教學沒有絕對的固定模式可言,但是我們可以把握住大方向,重視實踐和校企結合,因地制宜,因學校而異,因學生而異,靈活地應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徐炳文,程艷.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專業人才培養與職業標準的對接:以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2).
[2]馬連華.做實“工學結合”是加快高素質勞動者培養的必經之路[J].教育與職業,2006(35).
[3]王勝利.對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型思考[N].天津教育報,2008.
(作者單位 河南醫藥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