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芬
關鍵詞 咳嗽變異性哮喘 中醫(yī) 病因病機
臨床工作中,初秋季節(jié),經常能遇見咽癢、刺激性干咳、夜間咳嗽加重,且反復服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患者,最終西醫(yī)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該病又稱咳嗽型哮喘,過去又稱為過敏性支氣管炎、過敏性咳嗽、隱匿性哮喘、咳嗽性哮喘,易被誤診為支氣管炎。它的生理及病理改變與哮喘病相同,也是持續(xù)氣道炎癥反應與氣道高反應性相結合。過敏體質與本病的關系密切,并受遺傳及環(huán)境因素的雙重影響,如接觸或吸入塵螨、花粉、冷空氣、皮毛或海鮮等食物。秋冬季是過敏性疾病好發(fā)的季節(jié),原因在于秋天時夏季繁殖的細菌大量死亡,其分解物正是最強的過敏原,所以秋天本病發(fā)作最為頻繁[1]。
中醫(yī)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中講究“天人相應”,咳嗽變異性哮喘發(fā)作于初秋時節(jié),而初秋之氣候特點為燥而溫,因此,溫燥襲肺與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發(fā)病密切相關。以下從溫燥的性質及致病特點、溫燥致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病機、治療等方面分析二者的關系。
溫燥的性質
溫燥屬陽,其性干澀:燥氣位西,五行屬金,故燥性屬陰,但初秋如果久晴無雨,萬里無云,秋陽曝曬,燥與熱合,則發(fā)為溫燥,故溫燥之性偏熱屬陽。因此,《醫(yī)醇賸義》說“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即涼則燥而涼”。燥性干澀,溫燥之性也同樣干澀,《黃帝內經》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燥勝則干”的論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寫的《素問·玄機原病式》也記載:“諸澀枯涸……皆屬于燥”。
溫燥易傷津液:燥性干澀、燥裂、收縮,溫燥之邪更像火上澆油,干澀而熱,更容易耗傷津液,造成津液虧虛的病變。津液是身體正常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如果津液不足,則黏膜變得干燥,外邪很容易長驅而入,表現出一系列干燥枯澀的癥狀如鼻干、咽干、皮膚干燥等。
溫燥致病的特點
溫燥之邪易傷肺系:秋季我們經常會遇見咽干、干咳的患者,與春季、冬季常見的咽痛、咳嗽痰多患者有明顯不同。肺為嬌臟,喜潤勿燥。肺主氣司呼吸,通過鼻腔與大氣直接相通,溫燥之邪通過口鼻直入肺系,既影響肺的宣降功能,又耗傷肺津,表現出干咳少痰、咽干喉燥、甚至喘息等癥狀,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還會引起大便干澀不暢等問題。
溫燥生風:溫燥之邪耗陰傷津,陰虛陽亢,呼吸道失于濡養(yǎng),出現血燥生風,則見咽癢、鼻癢、干咳等風盛之象,《景岳全書》云“肺苦于燥,肺燥則癢,癢則咳不能已也”。因此,臨床經常遇見秋季發(fā)作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患者伴發(fā)過敏性鼻炎出現咽癢、鼻癢、反復打噴嚏等風盛表現。
“溫燥犯肺”致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中醫(yī)病機
肺開竅于鼻,而為嬌臟,喜潤勿燥,其氣以降為順,初秋溫燥之邪自口鼻侵入人體,導致肺氣失宣降,衛(wèi)氣失調,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咽痛、咽癢、氣短喘促,又因溫燥傷津,陰虛內熱滋生,故見干咳少痰或刺激性干咳;溫燥生風,風盛則癢,所謂“無風不作癢”,《金匱》說:“風邪中經則身癢而隱疹”,《諸病源候論》說:“風瘙癢候,此由游風在于皮膚……遇熱則瘙癢”,皆說明風邪侵犯皮膚或經絡可以致癢。在咳嗽變異性哮喘中,溫燥生風為內風而非外感風邪,因此表現出肺系發(fā)癢,出現鼻癢、咽癢等癢證,并常因咽癢而誘發(fā)刺激性干咳。
綜上所述,初秋溫燥之邪襲肺導致了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發(fā)病。
涼燥潤肺法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
《溫病條辨》曰“秋感燥氣,右脈數大,傷于太陰(肺經)氣分,桑杏湯主之”;《名醫(yī)方論》曰“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肺郁,不獲奏效者,以火就燥也,唯繆仲淳知之,故用甘涼滋潤之品,以清肺保肺立法,涼而補之謂也”。這兩段文獻均指出治療溫燥犯肺,當以甘涼滋潤之品來涼燥潤肺,代表方為桑杏湯。結合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中醫(yī)發(fā)病病機,臨床針對該類患者,也可使用桑杏湯涼燥潤肺,藥物組成:桑葉、杏仁、淡豆豉、浙貝、北沙參、梨皮、山梔子,方中桑葉、豆豉辛涼解表,杏仁、浙貝潤肺化痰止咳,北沙參、梨皮、梔子潤燥清熱,共同配伍以生涼燥潤肺之效。因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多為過敏體質,而中醫(yī)認為過敏多是血燥生風的表現,因此本方中可酌加荊芥、防風、蟬蛻、僵蠶等祛風之品以抗過敏。實驗研究表明,防風能顯著抑制組胺(HA)所致的豚鼠離體氣管、回腸平滑肌收縮[2],荊芥、蟬蛻能明顯抑制卵白蛋白致敏大鼠IgE抗體的產生[3],均有抗過敏作用。用此方加祛風之品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筆者多次應用,屢獲良效。
討 論
咳嗽是感冒的一種表現,但不是感冒獨有的癥狀。單純以咳嗽為主要表現的“感冒”或者感冒的其他癥狀如:鼻塞、流涕、發(fā)熱等都已經好轉,僅僅剩慢性咳嗽久治不愈,這就是咳嗽變異性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又稱咳嗽型哮喘,過去又稱過敏性哮喘、過敏性支氣管炎、過敏性咳嗽、隱匿性哮喘、咳嗽性哮喘??人宰儺愋韵侵敢月钥人詾橹饕蛭ㄒ慌R床表現的一種特殊類型哮喘。在哮喘發(fā)病早期階段,有5%~6%以持續(xù)性咳嗽為主要癥狀,多發(fā)生在夜間或凌晨,常為刺激性咳嗽,此時往往被誤診為支氣管炎。
以上分析表明,秋季溫燥襲肺為咳嗽變異性哮喘中醫(yī)發(fā)病的病機,會產生咽干、咽癢、刺激性干咳、夜間加重等臨床表現,由于溫燥生風,有時會同時伴發(fā)過敏性鼻炎,因此治療時采用涼燥潤肺法加祛風之品,方選桑杏湯加荊芥、防風、蟬蛻、僵蠶,達到滋陰潤燥與祛風抗過敏同用,標本兼治,則刺激性干咳等癥可愈。
參考文獻
1 李亞寧.秋季咳嗽變異性哮喘50例誤診分析[J].山西醫(yī)藥,2010,39(1):22.
2 陳子珺,李慶生,瘀澤溥,袁嘉麗.防風與刺蒺藜抗過敏作用的實驗研究[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3,24(4):30-32.
3 唐建民,張立新,周立.息敏膠囊抗過敏性鼻炎的研究[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2003,43(3):27.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