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蘭季
摘 要:“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科學的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不僅是現代數學教學的核心所在,也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要求。讓兒童掌握人類數學知識遺產的精華并能運用已不是數學教育的目的,在數學學習中發展兒童科學地對數學及社會探索的意識、價值、方法和情感更為重要,“創設自主學習的教學空間”能較好地體現教育價值觀。
關鍵詞:自主學習;教學情境;情感氛圍
一、創設自主探索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愿望,并不代表就能夠進行自主學習,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探索新知、解決問題中敢想、敢說、敢做、敢爭,充分展示其求知欲、表現欲、創造欲,教師應努力構建自主探索的教學情境,以滿足學生學習的能力。
1.設“疑”的環境空間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圍繞重點和難點引疑、導疑、設疑,通過“疑”激發學生去思考、探索,使學生在生疑、質疑的過程中迸發創設的火花。例如,學習“小數的性質”,師出示“6、60、600”三個數時,問它們相等嗎?你有辦法使它相等嗎?在學生體驗解題的樂趣后,教師接著激趣:數學王國里還有一位奇妙的人物,只要它到場,三個數也能劃上等號,想把它找來嗎?學生帶著疑問踴躍活動。此時教師適時引導:看看從第一種加單位的方法中通過單位換算能給你啟示嗎?讓學生思維層層深入展開,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中去,獲取新的知識。
2.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
為促進社會化發展,學習一門學科不僅是“學會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樣處理”即“學會如何學習”。例如,學習相遇問題,可以運用假設策略,首先設問:有一個電工檢修線路,他上午八點出發,到中午十一點到達工作點,第二天上午八點下山,經過兩小時到達山下。問在上山和下山途中他會不會同一時間經過同一地點?有的說會,有的說不會,如何判斷呢?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假設,設想有這么一個地點,如何驗證呢?讓學生將上山和下山轉化為兩人行為,通過移動兩人,不難發現他們必將在某一地點相遇。解決了第一個疑問后,教師再一次激疑,不知道路程,能否計算出在什么時間到達這一地點呢?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次假設,可以將路程設想為一數,看看計算結果會不會相同,由此推算出這一時間應為早上的九點十二分。通過培養學生運用假設、對照、操作發現技能,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組織,有助于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信心,培養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二、創設多向互動的情感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與自主的學習空間
現代教學認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為了保證學生能生動、主動、活潑地發展,教師首先應努力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用濃濃的師愛架起橋梁。對學生課堂中出現的偶發事件,教師應盡可能做到正確與冷靜地對待,別傷學生的自尊心,能課下解決的不在課上解決,能單獨解決的不在全班面前解決,使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以發揮,自主學習的意識和信心得以培植,懂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應自己發現。如果把數學放在一個行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協調學生之間正常的情感交流。課堂上任何不和諧的學習氛圍,不僅會阻礙自主探索的進程,還會使學生游離于學習之外,被無關因素所左右。
小學生對許多事物都喜歡問“為什么”“怎么辦”。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好奇心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尋根問底的心理趨向,自發探索求知興趣。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先出示三種不同的三角形,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用數方格方法數出三個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積。學生認真一格一格地數,然而在匯報結果時,卻發現有許多不同的答案。教師抓住這一矛盾,巧設懸念,激發學生思考以前學過的知識從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積,這一懸、一激、一導,學生探索欲望油然而生,頓悟的“機關”被打開。解決問題的鑰匙交到學生的手上,學生便自主地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空間。
總之,教師要注意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樹立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努力使全體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致力于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引導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進程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下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