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茹
摘 要:求同思維是力求從客觀事實出發,按照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及推理等思維形式去認識事物共性,從而發現規律,揭示客觀事物的真理,最后獲得一個比較客觀的唯一結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求同思維,能讓識字高效,主題張揚,寫法凸顯。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求同思維 高效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033-01
求同思維是力求從客觀事實出發,按照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及推理等思維形式去認識事物共性,從而發現規律,揭示客觀事物的真理,最后獲得一個比較客觀的唯一結論。這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變亂為順的思維過程。在新課程改革中大力倡導求異思維,但我們也不應忘記和忽視求同思維。求同思維所呈現的結果都是在一系列思維活動之后才形成的,它的結論一般都帶有一定的規律性,便于學生有效獲得相關的知識技能。在閱讀教學中如能恰當運用求同思維,長文就可恰當短教,復雜就會走向簡單,深刻亦會趨向平易,在智趣活動中感受創造的快樂。求同思維的恰當運用還能讓我們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對語言的言義把握更準確。
1 求同思維,讓識字高效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針對識字的要求應該是多認少寫。大量的識字勢必會帶來教學的枯燥,單一課型勢必會帶給學生審美的疲勞。當我們在課堂上費盡心力一個一個幫助學生過生字關時,學生在課堂上卻是越學越沒勁,無精打采。如何克服這一問題呢?這成了眾多低年段老師的困惑,也可以說是識字教學中的一個瓶頸,要想突破這個瓶頸,將求同思維恰當運用于我們的課堂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識字教學中求同思維的方法有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造字法,即利用漢字的造字方法對生字進行求同,這種求同讓字義理解水到渠成。結構法,即利用漢字的結構進行求同,這種求同對指導寫字也是大有裨益的。偏旁法,即利用漢字的偏旁進行求同;拼音法,即利用生字中相同的聲母或韻母進行求同;詞類法,即將表示同一詞類的生字進行求同,如:同屬蔬菜的,同是動作的。
2 求同思維,讓主題張揚
眾所周知,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主題,它的選材都會緊緊圍繞主題,情節也會在主題的統領下一步步發生、發展。因此,閱讀教學中為了能更好地實現讓學生習得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審美情趣,綜合全面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我們的課堂都會選擇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評一步步走向主題,凸顯主題。但是面對千頭萬緒的文章,我們的課堂常常會陷入冗長而乏味的分析中,陷入對主題的深挖細究中,似乎是層層深入,抽絲剝繭,讓主題最終浮出水面。但是觀察我們的學生更多已經是昏昏欲睡或不知所云。那么面對不同的文本,如何因文施教,凸顯主題呢?如何能讓課堂始終洋溢在富有挑戰性和情趣性的氛圍中呢?
筆者覺得采用求同思維是一種簡潔高效的方法。它能帶給學生盎然的情趣和思維的快樂。如,筆者在教學《珍珠鳥》一課時,面對文章的重點段、教學重點目標,“通過品詞析句體會珍珠鳥是如何一步步接近我,與我建立起互相信賴的情感”時,在經過對文本的一番細讀后,筆者在以往關注珍珠鳥動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求同思維,向前邁了一小步,啟發學生從這些動作中找出用得最多的一個動詞,學生很快就發現是“落”字用的最多。筆者緊跟其后鼓勵學生找出帶有“落”這一動作的句子,并指名連讀,然后進一步啟發:小珍珠鳥先落在了哪里?接著呢?最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脫口而出:先落在柜頂上,再落在小桌上,最后落在了我的肩上。接著筆者又啟發到:你從小珍珠鳥的這三“落”中發現了什么?學生在一番思考比較后,有了這樣的發現:我發現它落下來的位置一次比一次離“我”近了;我發現這只小珍珠鳥很可愛,飛起飛落,很頑皮;我發現小珍珠鳥越來越信任我了;我發現它很聰明,從這三“落”中我能感受到它其實是在試探“我”,最后我終于讓它信賴我了。這樣的理解、感受與文本主題“信賴不就能創造出來美好的境界嗎”不謀而合。
正是這一求同思維的運用,讓學生在語言的品味中迸發出了創新的火花,體會到了這只鳥兒的可愛、聰明,更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對主題的提煉。也正是這一求同思維的運用讓筆者在細讀文本中經歷了對文本由讀厚到讀薄的過程。當筆者將文本在細讀中讀厚的時候,主題和求同思維的引領又促使筆者必須簡化思維,將文本讀薄,只有這樣才能在集中的時間內讓學生興致勃勃,讓思維高度凝練,才能讓文本主題得以張揚。
3 求同思維,讓寫法凸顯
語文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教語文不只是關注“寫什么”,更重要的是要關注“怎么寫”,即文本的表達方式。那么如何在教學中饒有趣味的,水到渠成地讓學生了解、學習文本的表達方式呢?這成了我們一線教師孜孜以求,卻一直沒有尋覓到最佳途徑的問題。筆者在上課、聽課過程中發現課堂中我們在關注表達的教學時總是表現得過于理性,這樣就使得課堂難免枯燥、單調,學生懶得聽,更別提思考了。
在教《臨死前的嚴監生》一文時,筆者智慧求同,巧妙質疑,在師生共同的探討中讓寫法彰顯。課堂中筆者在疏通文本的環節通過師生對話梳理出了嚴監生臨死前家人的一系列猜測,以及他本人的反應,并適時形成了這樣的板書:
兩個親人 搖頭 兩筆銀子 搖頭 兩根手指頭 兩位舅爺 搖頭 兩莖燈草 點頭
筆者根據板書及時概括文本主要內容,可是接下來話鋒一轉:這個板書很簡潔,很好!但是往往太簡潔了就會出問題,這三列板書中你對哪一列不滿意?學生很快發現第三列“搖頭”一詞重復太多。筆者趁勢引導:文中也是這樣重復表達的嗎?它怎么描寫搖頭的呢?同樣的搖頭有變化嗎?在學生再次閱讀文本后,師生交流,感受著“搖頭”這一動作細微變化背后所隱藏的人物心理活動,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體會到相同的動作卻是完全不同的表達,表現得更是人物的不同心情,并據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豐富板書。
抓住概括大而化之的特點,巧妙設計板書,并借用板書引導求同思維的發生,在求同中激發學生再次閱讀的渴望,探求問題的渴望,以達到激趣、質疑,并讓學生主動探究的目的。筆者的這一設計在引導學生將同一內容表達豐富化的指導方面可謂匠心獨運。正是在求同思維的啟發引領下學生“同中求異”思維才具有了動力,寫法指導也才得到了彰顯。
求同思維是教學中的一種減法智慧,是對老師文本解讀提出的更高要求。它能幫助我們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能幫助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方法,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求同思維,讓我們的教學追求詩理并存,天然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