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 要:運用調查問卷反映影響跨國企業文化融合的因素,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基于研究影響跨國企業文化融合因素并探索跨國企業管理的文化融合的對策,實現跨國企業騰飛。近年,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深入中,跨國企業多元文化特點的矛盾和沖突不斷出現,可能會擾亂跨國企業的日常管理。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重要管理思想在跨國企業管理的文化融合具有關鍵性地位,對于跨國企業成功與否,文化融合與文化沖突是主要原因,因此,跨國企業的文化管理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跨國企業要制定規范化方針和政策文化調適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來克服文化差異性的消極影響。這樣有利于跨國企業更好地實施文化融合,促進跨國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并對跨國企業在海外市場進行跨國文化融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跨國企業 文化融合 企業文化 文化管理
跨國企業文化現狀
當今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呈現出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特點,這種特點給跨國企業發展和傳統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提出了新要求。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摩擦,是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1]。當一個企業發展比較成熟時,它的組織、計劃、協調和控制程序已經比較完備,具備適合該企業發展的特色,但在跨國企業中兩者不同的企業發展特色文化決定的兩者不同的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因此,跨國企業的文化融合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目前,跨國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在于跨國企業巧妙的克服文化差異并合理利用文化差異。正如戴維·A·利克斯所說:“凡是跨國公司大的失敗,幾乎都是因為忽略了文化差異所招致的結果[2]。可以看出文化差異是跨國公司成敗的關鍵,只有合理的處理跨國文化,積極將文化差異進行融合,才能更好的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跨國文化在企業中扮演著無形經營者的企業角色。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以及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據統計,世界500強已經有400多家以不同的形式進入了中國[3]。從1993年起,中國連續數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引進國,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從2001 年到2005年間,我國吸收跨國投資2861億美元,吸收跨國投資數量占改革開放以來27 年間吸收跨國投資總量的45%[3]。正如我國市場經濟中,隨著跨國企業數量逐年增加,跨國企業在國內的投資與發展已經開始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我們不得不承認跨國企業為我國企業發展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才,尤其重要的是現代企業管理方式、技術、決策、控制等先進的管理理念。但是讓我們不可忽視的是,跨國企業需要面對中國特有文化和外來文化差異性的碰撞,這樣往往使跨國企業的外方和中方管理者在管理理念、決策方式、控制程序等方面存在認識和態度上的分歧,同時,中方與外方的企業員工也會在工作方式、價值觀、行為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往往導致跨國企業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存在文化沖突,了解影響這些差異的文化融合因素,制定有效的文化融合機制,才是跨國企業在中國管理運營的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跨國企業文化融合因素分析
對于跨國企業文化融合現狀,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來收集影響跨國企業管理文化融合的因素數據,調查對象為A跨國公司在職員工,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然后進行隨機調查。調查問卷均是現場發放,現場回收,實際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00份,有效率100%。本次調查問卷有效率之高原因在于企業有計劃統一組織情況下完成的。調查問卷從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人文環境、管理理念、工作方式、行為方式等多方面進行調查,從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四個因素進行分析,試圖以此來找到跨國企業文化的融合的有效方式。
(一)意識形態
由于受到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經濟體制、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響,形成世界文化的多樣化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化。意識形態是跨國企業文化差異的直接體現。從個人與群體的關系角度來說,跨國企業中存在個人競爭與群體競爭的差異,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主張個人競爭意識,要以自我實現為價值導向。這種意識形態在跨國企業中主要表現出個人爭強好勝的性格和競爭意識,而契約作為聯系企業與雇員的紐帶,將個人能力與企業報酬結合為一體。中國的文化崇尚“中庸之道”[4],即在管理上通過折中調和的手段,達到消融管理矛盾、避免管理沖突、穩定管理秩序的目的,以實現管理的和諧發展。因此,中國跨國企業文化往往更加強調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強調和發揮團隊的重要作用,在穩定和諧中促進跨國企業發展。基于這一點,通過對“您是否同意跨國企業中意識形態差距很大”的調查中發現,非常同意和同意的人數為111人,接近占56%;而不同意的為46人,占23%,可以看出跨國企業中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同意跨國企業中意識形態差距很大,這種現象很有可能成為普遍的、一般的。
(二)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具體象征,例如海爾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創新,體現一種追求卓越的海爾人永不自滿、永遠進取、永遠創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核心價值觀也體現在人們的思考方式不同,跨國企業中存在形象思維、綜合思維、抽象思維和實證思維,這種思維充分反映了中外文化的差異,中國人更喜歡形象思維和綜合思維,而西方人更喜歡抽象思維和實證思維,這就導致了跨國企業存在思維差異性。通過對“您是否同意跨國企業中核心價值觀差距很大”的調查中發現,非常同意和同意的人數為131人,接近占60%;而不同意的為36人,占18%,可以看出跨國企業中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同意跨國企業中核心價值觀差距很大,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現象是普遍現象。正是這種中外思維模式的差異,很可能在企業經營目標、思維等方面存在分歧,這也是常常導致企業跨文化溝通中導致文化沖突的原因之一,企業管理者必須謹慎對待。
(三)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主要體現在跨國企業內部組織文化,但這種組織文化是由不同群體或個體不同的文化或者企業本身具有組織文化構成的,群體或者個體對跨國企業文化差異理解是不盡相同的。每一個跨國企業在背景環境下的不同人文文化元素都需要去觀察、去理解和去吸收,不斷豐富組織人文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文環境氛圍,這種人文環境有助于組織成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文化建構主義者采用“深描”的方法了解組織文化,并認為組織文化建設是一個不斷將更多的個體文化賦予組織文化的積極的具有創造性的過程[5]。個體成員對組織人文環境建設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個體首先要不斷地學習,接受人文環境,個人積極性受到人文環境的影響;第二,人文環境不斷吸收個體通過學習塑造的文化來建設組織文化。通過對“是否同意跨國企業中內部人文環境差距很大”的調查中,非常同意和同意的人數為149人,接近占75%;而不同意的為9人,接近占5%,可以看出跨國企業中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同意跨國企業中人文環境差距很大。而這種在人文環境差異的存在,使得跨國企業要更加重視內部組織文化的建設。
(四)管理理念
跨國企業管理理念上的差異在企業經營中表現為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跨國企業在工作中傾向于充分高效地利用的有限時間,高度強調計劃性和程序性,他們往往針對工作的每個環節制定詳盡地計劃,且要求嚴格按照計劃和程序行事。國內企業對這一管理理念恰恰相反,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中體現是更注重工作完成的結果好壞,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放棄追求細節,追求最后結果,以求靈活地完成任務。通過對“您是否同意跨國企業管理理念差距很大”的調查中發現,非常同意和同意的人數為126人,接近占65%;而不同意的為54人,接近占27%,可以看出跨國企業中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同意跨國企業中管理理念差距很大。所以跨國企業要重視管理理念上的差異,對于經營目標要加強宣導,避免中外文化差異造成的對經理管理認知的不一致。
結論:
影響跨國企業文化融合的因素很多,文章通過調查問卷表明:跨國企業文化融合的影響的前四位因素主要表現在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人文環境以及管理理念。不同跨國企業中的文化沖突和矛盾特點不盡相同,我們必須實事求是選擇企業實情和所處文化環境的方式進行融合。因此,我們必須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對跨國企業文化的融合,就是將不同特質的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人文環境以及管理理念經過一定處理形成一種全新企業文化。這種處理不是對原有文化的簡單處理,也不是簡單繼承文化,我們要對跨國企業優秀文化部分進行宣傳和培訓,在跨國企業內部共有認識基礎上建立一種新企業文化。跨國企業文化融合就是要在融合過程中最大程度減少文化差異導致跨國企業的文化矛盾的發生,要注重利用文化差異的積極作用,在跨國企業建立以信任、尊重為主要的文化關系,積極吸收全球性文化,這樣能夠使跨國企業具有多元性、整體性特征的企業文化,極大增強跨國公司的全球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參考文獻:
[1]席旭東.跨文化管理方法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2]富立友.跨文化管理的研究與實施迫在眉睫[J].中外管理,1996,(5):35.
[3] 王志樂. 2007跨國公司中國報告[M].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7, 6-10.
[4]錢一欣.跨國企業管理中文化整合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1).
[5] GEERTZ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M].New York: Basic Books,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