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偉珍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困惑于如何將課內課文的學習轉化為能力,讓學生能將課外的閱讀文段做好。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課外閱讀文段的考查,是課內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的體現,是將課本知識轉化活學活用能力的一個考查。本文針對課外閱讀段的考點詳談了閱讀能力的培養及閱讀解題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段;能力培養;答題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困惑于如何將課內課文的學習轉化為能力,讓學生能將課外的閱讀文段做好。其實,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步步慢慢培養。課外閱讀文段的考查,是課內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的體現,是將課本知識轉化活學活用能力的一個考查。許多老師不知道如何去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找不到一個適宜的辦法讓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得以快速提高。其實,只要在教學過程中扎扎實實地做好能力培養的每一步,許多看似難解的閱讀題則會迎刃而解。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多年,現就自己在這方面的探索及具體作法歸結如下,以期引起同行們的進一步探討論。
一、生字考查,重在累積
在課外閱讀段的考查中,第一點要考查的是基礎知識中的生字的掌握情況。經過分析考題我們會發現,考查的字詞,不選生僻字,不選難字,多是選取一些《大綱》規定范圍內的常用字。所以,教師不必要求學生在生僻字與難字上下功夫,還是以掌握最基礎的生字為根本。
生字的考查主要分兩種情況,一是給生字注音。這種考查方式不僅小學閱讀中有,中學階段也有這樣的考查。因為拼音作為一種識字工具,需要每一個學生都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而考查的重點測重于一些易讀錯的、易寫錯拼音的字。如,“撐”學生們往往錯讀為“掌”;“涸”字學生易錯讀為“固”的音等。有的字考的是標調,如“潛力”的“潛”不能讀成三聲,“內疚”的“疚”不能讀成一聲,這是平時大家易犯的錯誤。在給生字注音時,一些特殊情況,如整體認讀的標調、i、u并列標在后等考得較多。這些知識零散,都是平時學習中一點一滴積累習得的。所以,打好扎實的基本功最重要。
二、把握環境,理解詞義
課外閱讀段中考查生詞有兩種情況,一是考這個詞本身的最基本的含義,這是在考查學生的記憶與積累,二是考查這個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含義,這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與運用能力,若想做對這樣的題,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與分辨能力。
當遇到考查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時,我們可用代換法來解釋:用我們更熟知的一個簡單的詞語來解釋它;也可根據詞語(特別是四字詞語)本身的結構去判明含義。如:和顏悅色,我們如若把“和藹”“高興”這樣的詞將其替換,意思差不多;再看其結構,“和”“悅”是詞性相同一類,“顏”“色”是詞性相同的一類,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得出這個詞的含義了。而最根本的辨析方法是通過讀上下句及理解這個詞在本句中的含義,用自己的理解把釋義表達清楚。而如果把以上三方結合起來考慮,那正確率就很有保障了。
三、分析語言,抓住修辭
小學語文的課外閱讀段中涉及到的語言分析題多是修辭類的,而且題干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提示:本文的語言優美而生動,請從文中找出一句來試賞析等。顯然這是將我們課內所學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放在了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考查。
做精彩語句分析題通常有路可尋的。首先是辨明采用了哪種修辭方法,然后再指出這種方法的具體運用情況,最后指出在表達上的總體效果。例如,我們在文中找到這樣一句話:“春天來了,迎春花舉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我們可以按上面的三個方面去作答:這個句子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把迎春花比作小喇叭,把人的動作“舉”賦予了迎春花,寫出了迎春花的姿態和色彩,既生動又形象。這樣,按以上三個方面逐一對應,是我們常用的答題思路。
四、把握中心,掌控靈魂
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它往往有一個鮮明的中心,這是全文的靈魂。如果能把握好全文中關乎中心的話語,就能在答題中找到“方向感”。在課內文章的學習中,我們要教給學生在哪些位置更容易找到全文的中心句,如在文段的尾段,或是在敘事之后的抒情議論中等,教給學生觀察什么樣的表述是中心句的體現等,當學生們慢慢尋得規律時,他們就能很好地應對這類題型了。
例如,記敘文許地山的《落花生》中,在大家談了花生的諸多用途之后,原文中在文末出現了這樣的語句: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我說:“那么,人要做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p>
在這兩段話中,上句概括了上文的內容,下句就順其自然地點明了文章的中心。又如,馮驥才的《珍珠鳥》一文的最后,作者把我和珍珠鳥相處的過程詳細記述清楚后,不再以記敘為主,轉而發表自己的觀點與感慨,寫道: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p>
學生讀得多了,就會發現,這樣的地方、這樣的句子往往就是揭示主題的地方,有著表現中心的語句。
五、圍繞主題,開放思維
在課外閱讀段考察的最后,往往是一些開放性的試題,如讀后感類的問題。這些問題無論是什么樣的問法,多是在考查讀者在理解原文含義的基礎上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做這樣的題就如同我們在平時上課時常讓大家談的學習了全文后我們的感想與收獲類的問題。平時每講完一課我們都這樣來練,遇到課外的考查就可以將答案信手拈來了。
例如,題干往往會這樣表述:文中某人的做法你同意嗎?生活中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是怎么解決的?你如何看待文中某人這一做法等。對于這些談看法的題,教師要特別強調在答這類題時,一定要緊緊圍繞全文的中心去談,脫離中心的看法往往是要冒風險的,圍繞本文體現的中心去談要穩妥一些。
總之,看似很難應對的課外閱讀段只不過是課內所學知識的反映,就如同學習數學,我們會做例題中的題了,就可舉一反三。只要在課內學習中培養學生多用腦用心的好習慣,同時多讀多練,一定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靳虎,《語文教學論》[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
2.黎小江,《文苑的名流》[M],廣州:廣州教育出版社,1997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