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海
摘 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機,是教育本質的回歸。在日常教學中,只有激發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善于思考的學習熱情,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能力。從如何設計、如何使用一份具有適度、梯度、高度的課堂教學案的角度來說明打造高效課堂對初中化學教師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教學案;化學教學;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
課堂,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不僅是思想和智慧交融的地方,也是師生教學相長的平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機,是教育本質的回歸。在日常教學中,只有激發每一個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善于思考的學習熱情,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能力。如何打造高效課堂,途徑固然很多,但設計和擁有一份具有適度、梯度、高度的課堂教學案應該是師生樂于分享和體驗的捷徑。
2011年,我市一批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骨干教師編寫了一套教學案,在化學教學中開始實施“教學案”模式。所謂“教學案”就是指教師的教案與學生的學案二者融為一體的教與學方案,通過教案與學案的有機統一,設定師生雙邊活動,從而完成預定教學目標的一種課時計劃。“教學案”既是學生的筆記本,又是練習本,也是糾錯本,為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打下結實的基礎。它既是學生學習的助手,又是教師教學的抓手。那么,如何編寫、使用教學案,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編寫教學案
教學案是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有什么樣的教學案就有什么樣的課堂教學。因此,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設計原則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立足于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課前預習,著眼于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既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也利于教師開展新型課堂模式教學,使教師由“教”向“導”轉變,促進學生由“聽”向“探”轉變,同時也有助于家長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監督、指導和幫助。
2.主要內容
教學案有四部分內容,包括學習目標、課前導學、課堂探索、當堂反饋。
第一部分為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等,目標要明確,概括要準確,要立足于教材、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設計第五單元課題“石灰石的利用”第二課時時,學習目標有:(1)掌握碳酸鈣、氧化鈣和氫氧化鈣重要的性質及用途,知道碳酸鈣、氧化鈣、氫氧化鈣之間的相互轉化;(2)能用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質分析有關化學現象,解決實際問題;(3)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知識,并能提出問題進行科學探究活動;(4)逐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是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認識。
第二部分為課前導學,可以與新課內容有關的知識作個簡要的回顧、總結、檢查。
第三部分為課堂探索,是教學案的核心部分。可以將課堂探索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問題或學習提綱。問題的設計要體現知識間的邏輯聯系,具有系統性;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具有啟發性;要能使學生從厭學到樂學,具有趣味性;寓德育于教育之中,具有思想性;要摸準時代脈搏,結合生活常識、環境保護、科技發明、計算機應用等知識,具有時代性。例如,在設計第五單元課題“石灰石的利用”時,我把林則徐如何虎門銷煙也整理到教學案上,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知識,也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
第四部分為當堂反饋,即鞏固練習。練習題的選擇既要有針對課本所學內容的基礎習題,也要有旨在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發展能力的提高題。題目的選擇應少而精,具有典型性,不搞題海戰術。
3.編寫教學案的注意點
(1)課時設計要合理。教學案作為課堂教學使用,在課時劃分方面,既要立足于化學新課程標準的一般要求,同時又要結合教學一線的實際情況,使教學案的課時設計更加合理。如:在設計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第二節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時,用了三課時。第一課時分子和原子、第二課時原子的構成和原子質量、第三課時離子。
(2)課堂設計要優化。在編寫教學案時首先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并與教師的教學目標相對應,突出學習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有明確的目標;教學案中設置的問題應當富有啟發性、梯度性,能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對于未學知識有一定程度的領悟。在問題的設置上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我在設計第五單元課題“石灰石的利用”第二課時的課堂探索。
【活動與探究1】認識如何讓石灰石轉變成生石灰?
(3)應有及時、配套的課后練習(即課課練)。課后練習應立足于把握新授課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時鞏固新學的知識點。在題型與難度上,確保與課堂呈現的相關內容相對應,不隨意拔高難度。在題目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教師應精選題目,確保學生既可以“吃飽”,也可以“吃好”。
二、使用教學案
教學案是教師為進行課堂教學而編寫的“導學、導講、導練、導思”的教學媒體,不是教師教案的翻版,也不是練習加指導。在實踐課堂教學中,教學案的優勢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被教師所認同:
1.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教學案”課前發給學生,讓其預習并做相關問題的思考。通過自學,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重、難點,并知曉自己的疑點,從而使其在課堂學習中,將注意力集中到疑點問題的學習上。
2.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教師既要相信學生、敢于放手,也要做到“三講、三不講”:核心問題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點難點必講;學生已掌握的內容不講,不講也會的內容不講,講了也不會的內容不講。
因此,教師要根據學情進行精講點撥、啟發誘導、釋疑解惑。對普遍存在的疑難問題,要解剖疑點、講清思路;對典型問題,要推出解題規律,從而觸類旁通。要重視指導學生根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促進知識內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使用“教學案”要注重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通過精心設問,引導學生思維;注意創設情境,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和批判性;要充分運用實驗,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和創造性。
教學中,教師既要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又要設法暴露學生思維過程中的障礙和錯誤,這樣預設的問題才能在學生的思維起伏、情感跌宕中循序漸進地解決。
4.要及時反饋,準確評價
使用“教學案”有利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知識、技能達成情況。但是,要對學生作出全面、準確的評價,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達成情況。要掌握這些信息,“教學案”要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而且日日清、周周清。這樣教學評價就具有針對性、過程性、整體性,就能使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水平準確定位,從而發揮優勢、克服缺點、不斷進步。
5.要勤于教學反思
教育教學實踐充滿問題。在“教學案”的使用中,每節課都會有一些值得回憶、總結的案例,我們要善于發現其中有價值的問題和事例,并及時記錄、整理、總結,在反思的基礎上對“教學案”進一步完善,從而為下一輪的有效教學奠定基礎。
三、使用“教學案”必須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使用教學案要有“個性化”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每個學校的生源是不同的,而使用相同的教學案,必然使得部分學生不能因材施教。因此,使用教學案要有“個性化”。也就是說,教師在尊重教學案共性的原則下,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欲望與接受能力;充分構思“怎么教、怎么練”;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學特長、風格,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創造性。
2.結合電子白板來突破教學重難點
例如,學習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時,我在講到分子的結構、原子的結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離子結構等時,如果教師憑空講解,最多再有幾張掛圖、幾個模型,學生憑空想象來進行教與學,這樣的課堂效益不會高。因此,在課堂上運用電子白板模擬出動態的分子,模擬出動態的原子,描繪出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進而學生能清晰的理解離子;模擬出分子是如何分裂為原子的,而原子又是如何與其他原子結合形成分子的動態過程等等。總之,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呈現問題,使抽象枯燥的問題變得具體、鮮活,利于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有意注意,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可以減輕學生的思維負擔,利于問題的解決。
教學改革是全方位的,教學案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種嘗試。教學案的編寫、使用大有文章可做,好的教學案決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須潛心研究,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地改進,使它更加完善。總之,“教學案模式”的研究前景還很廣闊,需要我們不斷的認真細致的研究,挖掘出“教學案模式”的巨大潛力,使“教學案模式”適應現代教育的不斷改革,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陸建源.“一體化教學案”的編寫探究[J].化學教學,2007(6):15-17.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