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風
【內容摘要】課堂是課程實施的前沿,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靈動”的學習投入、不斷產生學習的需求和體驗。這就要求教師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課堂的創設上,而“靈動”課堂則對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堂實效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歷史課堂 靈動課堂 教學實效
現代課堂教學觀要求我們,在課堂上要樹立“學生主體”思想,把學生當作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也要求“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鼓勵、喚醒與鼓舞,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打造“靈動”課堂,提升教學實效。
一、歷史“靈動”課堂創設之起源
1.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認識事物的過程就是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思維、想象的過程。M·希爾伯曼的一項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對所教內容的平均回憶率是不同的,只聽能記住60%,只看能記住70%,而看、聽、說三者結合能記住86%。由此看來,我們如果能讓學生把看、聽、說等動作充分利用起來,他們的精神和思維就會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從而在單位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率,我們的教學設計應當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協調,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2.從生理學角度來看,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生性好動,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教師不妨采取以動制動的方式,把學生無意識的上課亂動轉化為有目的、有組織的動作,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從課堂教學現狀來看,長期以來教師過多地采用單一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而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現有的知識和結論準確地、一點不漏地給學生講清楚、講透徹,而要求學生仔細聽、認真記、用心背,這是一種典型的被動式學習。而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要努力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條件和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增長知識、發揮才智、提升素質。
二、歷史“靈動”課堂創設之策略
1.注重引導,培養意識,激發“想動”的欲望。歷史教師應引導學生確立“我想學”歷史的“主動學習”的態度,積極誘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特別是對歷史學習的直接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構建者。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科特點,通過小故事、圖片、視頻等資料的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我能學”歷史的“主動學習”意識。每個學生,都存在著一定的顯性與潛在的主動學習能力,都有表現自己主動學習能力的欲望。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與主動性,積極鼓勵并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主動學習,如在近代史“侵略與反抗”的教學中引領學生回顧并反思近代落后的原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發展主動學習的意識。
2.轉變方式,創新活動,提供“能動”的機會。課堂教學應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及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通過設計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師生關系融洽、教學內容開放、教學形式多樣、課堂氣氛活躍的教學環境,使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服務。
(1)創設歷史教學氛圍——“助動”。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栗的心靈上寫上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整的字一樣。這說明學習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習方式與學習效果。歷史課堂氣氛的構建,主要要求教師要善于創設歷史情境來“助動”。教師要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承古萌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人教版九下第4課經濟大危機為例,導入新課時,我先播放了2009年奧巴馬的就職視頻,然后引導學生:“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之際,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聽著奧巴馬戰勝危機的誓言,許多美國人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通過當下美國大選為切入點,大大縮短了現實和歷史之間的距離,學生的興趣很快就調動起來。
(2)優化歷史教學活動——“能動”。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和組織教材,力爭用歷史知識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學生,用巧妙的課堂教學安排去喚醒學生,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動”起來。如在歷史教學活動中設置歷史話劇、小組PK、歷史小報制作,PPT制作評比等形式,用新鮮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投入歷史教學活動中來。
(3)指導歷史學習方法——“會動”。教師應培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我會學”歷史的“主動學習”的方法,以保證其“會動”。此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動手的方法、合作的方法、發現的方法,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適時的指導和幫助,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
3.創新評價,積極鼓勵,增強“敢動”的信心。學生學習評價應該堅持發展性評價,為創造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的探究的課堂氛圍服務。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運用評價手段,看待評價結果,重在激勵,重在引導,重在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自主發展。重視診斷性評價、過程評價,辯證看待終結性評價的結果。在必要的時候實施延遲評價,甚至以不評價來代替評價。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將使課堂參與更有動力。
(1)要善于抓住時機進行評價,并盡量采用“鼓勵評價”。對于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學生的活動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對學生的回答多給予鼓勵,用鼓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當學生在課堂上正確回答了有難度的問題,或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時,教師需要及時給予積極評價,這不僅保證了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刺激他們繼續參與課堂。鼓勵學生、表揚學生,才能讓學生“自信”起來,才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是課堂活躍持續不衰的良策。
(2)要掌握評價尺度,差異互補。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發展上是有差異的,個體之間顯示著不同的特點,或天賦不一,或志趣各異,或個性迥異。因此,教師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靈活掌握評價的尺度,對學生作出針對性的、客觀性的評價,以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3)完善評價方式。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可以采取學生自主評價,這能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增強,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學生合作互評,能使學生在這種互相評價、互相賞識、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能力;學生逆向評價,既然學生是教與學的主體,要使學生真正進入主人翁這一角色,我們就應該多聽聽學生對教師的教有什么評價。多元評價機制的引入,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心“動”起來。
總之,歷史“靈動”課堂的創設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在實施中,學生的“動”要注重“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相結合;“自我診斷”和“自我激勵”相結合;“指導引領”和“個性實施”相結合。“動”應是“有積極情緒參與、內驅的‘動,有明確目標任務指向針對性的‘動,有思維含量有意義的‘動,能觸類旁通提升方法能力的‘靈動。”我們相信只有讓學生“動”進來,我們的課程改革才有可能深入推進,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我們的課堂氣氛才會經久不衰,才能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我們的課堂才會充滿靈性和活力,才能打造“生命課堂”和“智慧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邵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