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鉀鋰
【摘 要】筆者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在政治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究性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變學生被動機械地學習政治學知識的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實踐;探索;反思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 原有的種種教學方式必須在總結和反思中去重組、改進、發展。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具體地說,它是在學校教育和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它有別于個人在自學過程中自發的、個體的探究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的是老師的“指導”或“幫助”,不僅僅是“傳授”或“教導”。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和途徑。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將模擬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本文著重談談關于高中思想政治課探究式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一、主要做法
1.探究前的準備
(1)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來確定探究目的。探究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師必須高瞻遠矚,認真鉆研教材,依據教材的訓練重點,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這堂課應該探究哪些問題,還要估計到學生會提出哪些疑難問題,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怎么辦,問題提多了或提偏了又該怎么辦。只有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早有所料,才能使探究順利進行。
(2)聯系教材、學生和社會生活實際,做到難度適中。既突破重點、難點,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化解學生的疑點。教師應該本著“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來構建探究小組,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劃分小組。
2.操作方法
(1)情境導入——讓學生“自動”。設疑導入設計具有一定懸念、一定思辯特色的問題。 例如在《提倡消費文明》一課中,學生在課上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爺爺家80年代末原有的一臺黑白電視機“退休”后,由一臺18英寸的彩電取而代之,使用至今沒修過一次,圖像清晰,色澤豐富,看得也蠻順心。近年來,爸爸、媽媽他們每逢去爺爺家,就不免要嘮叨幾句,說什么現在還看18英寸彩電,多寒酸!誰家還沒換大屏幕的!還開導說,現代人的消費觀不能死抱住傳統不放了,應該適應潮流,要學會享受生活,被他們這么一開導,爺爺也感到有些困惑了……。18英寸彩電究竟該不該換呢?
在探究學習中允許學生采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問題,允許有不同結果出現,從注重學生的統一性變為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從而為學生探究產生新想法提供必要條件。創設問題情境。
(2)故事導入。教師在遇到一些諸如中國為什么要加入世貿組織、為什么要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等理論性較強、道理較深奧、學生理解有難度的教材內容時,可以利用講故事導入、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故事所包含的意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 開動大腦思維的機器,對比體驗自己的感受, 從而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 情感得到體驗, 思想得到升華。
(3)名言導入。中外有許多至理名言, 引用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名言導入新課,比如我們在講青春期該不該交往的話題是,教師的一句“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則會收到“如爆竹, 驟響易徹,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到期重要性。會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與震撼, 可以渲染情境, 營造課堂氣氛。
(4)熱點導入。用新近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現實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導入新課, 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時政熱點中去, 深入思考, 探索問題的本質,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熱點導入, 感染力強, 會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5)以聲傳情導入。如放錄音或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學生帶入情境。例如《“人類之友”》一課,開始放配樂分角色朗讀課文錄音。歡快的樂聲把學生帶入了陽光明媚的春天。接著是動物們爭相介紹對人類的貢 獻,把學生帶入熱鬧的情境之中。突然歡笑聲嘎然而止,傳來貓頭鷹、青蛙的哭訴聲。最后太陽公公莊嚴宣布政府保護它們的法律,山野林間再次響起一片歡騰。這抑、揚、頓、挫的聲音,能激起學生喜、怒、哀、樂的 多種情感。
(6)質疑激趣導入。課的開始設疑,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教學《看問題要全面》一課,教師先出示羽毛球拍網線的幻燈片,讓學生想象這可能是什么,學生有的說是籬笆;有的說是柵欄……當教師把蓋片翻開,學 生嘩然,原來是羽毛球拍。這樣引出“怎樣看待一個事物”,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3.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讓學生“互動”
“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看書預習的好習慣,“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合作交流是解決課堂教學疑難問題比較有效的途徑。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可以給學生提供相互切磋的機會,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個性張揚——讓學生“聯動”
(1)點撥法。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 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啟發學生開動腦筋, 進行思考與研究, 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達到掌握知識并發展能力的目的。包括教師直接與間接點撥、評述與爭鳴點撥。
(2)互動法。這是一種以溝通與交流為基本特征的動態行為。在圍繞教科書這一“教學文本”進行對話時, 師生之間彼此需要“溝通”與“合作”。 教師可把各個難度較大的問題用紙條的形式發給各小組,然后是小組討論這些問題,教師可巡回輔導、講解。這些難題解決之后,各小組派人去黑板上快速抄題,然后學生個性展示,以各種形式自由發揮,展現才能。對個性展示好的鼓勵加分,小組之間的競爭在此得到充分體現,這一階段設定時間為5~10分鐘。
(3)留白法。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具體實際, 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探究, 認真思考本節課中的“空白點”。
5.拓展深化——讓學生“躍動”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或由學生自己對所學知識進行全面的回顧、歸納、總結、整理和反思,從而達到系統知識的目的。其次,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訓練,采用富有趣味的、競爭性的練習形式,來鞏固新知,并在掌握新知基礎上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從“理解”上升為“掌握”,并進一步從“掌握”上升到“應用”,從而形成技能。
二、教學反思
1.轉變教學方式對教師提出了挑戰
轉變教學方式,就是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的過程。
2.探究性教學給學生的挑戰
在政治課探究性教學中學生如何將探究性學習的理念植入課堂,進行自主、探索、合作式的學習,這關系到學生自身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客觀形勢的變化給政治課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給學生提供了自我發展的無限空間,同時也給探究學習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3.探究性教學需要相應的課程載體
在政治課中廣泛引入探究性教學,從目前情況看,還有困難。一是相當一部分教師的教學行為形成定勢,教學方式的調整需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二是在開展探究性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打基礎”與培養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關系,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新課題。
探究性教學法是目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它體現著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先進教學理念的基礎思想,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但是,充分發揮探究性教學法在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作用,還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