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增
摘 要:回顧與思考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歷程,教學的重點從注重學生對“雙基”知識的掌握程度,轉變到對學生的智能進行培養及對知識體系構建能力上。現代小學數學教學在教學目標上已經有了較大的改變,故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上也必須有所改變,這樣方能適應現代小學數學的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回顧與思考
從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歷程來看,教學的重點從注重學生對“雙基”知識的掌握到現在對知識體系的構建能力。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本文就近三十年的小學數學教學概況,對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展開了如下探討。
一、小學數學教學的回顧
上世紀八十年代,小學數學教學的基調重點定在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能力的訓練上,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上,往往要求教師授課要細、要準,要求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要到位,要加強學生解題技巧的訓練,注重學生對解題熟練程度的訓練。教師的授課過程就是在機械地重復一種思路,即“復習—授新—練習”這樣的教學三部曲。教師教授應用題,以原來學過的作為基礎,先復習,之后導入新課,講授新課之后,就會將同類型的題型給學生做練習,直至學生掌握為止。
在這一階段教學中,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尤為明顯,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往往將教材劃分成一系列連續的小單元,每步一個單元,且教學時一步一回頭,不斷地強化學生正確的行為,修正錯誤的理解和認識,整個系列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教學方法單一,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完全處在一個應試教育的時期。
上世紀九十年代,素質教育登上了教學的舞臺。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教學方向由單純的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轉向素質的培養,教學上更加關注學生非智能因素的培養。教學強調的是學生主體能動作用的發揮,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應該是從“同化”“順應”到自主的一種變化,對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比較注重,教師注重培養學生這種聯想的能力。
這一時期,實施素質教育固然是學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但學校教育的主體是課堂教育。教師的教學思想、教育觀念,集中體現在課堂之中,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時間在課堂,培養學生發展能力也在課堂。雖然較過去已有很大的改進,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大張旗鼓地喊素質教育,實為扎扎實實的進行應試教育;課堂教學中滿堂灌的現象仍有存在;以教師為中心,讓學生跟著教師走,不能越雷池一步,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學方法陳舊,課堂氣氛沉悶;教學過程單調呆板,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心中無數;教學手段也相對比較滯后等。
21世紀的今天,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標志,對小學數學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數學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構建,即像傳統的“客觀反映論”向“主體構建論”的轉變,相比上世紀九十年代,教師更加注重學生對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實踐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往往是從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感悟,通過反思而構建,學生完全變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和弘揚,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關注兒童數學學習的內容,倡導學習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關注兒童的學習方式,認為有效的學習方式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關注兒童學習的社會性,鼓勵兒童同伴間的交往與對話、協作與溝通,在社會互動中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教學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方法形式多樣。教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強調教學是師生互動、自主合作、動態生成的過程,真正體現了生命與生命的呼喚、心靈與心靈的碰撞。
回顧近三十年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轉變,不難看出小學數學的教育正向素質教育、開放性教學轉變。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中的糟粕,將現代教學的理念融入傳統教學的精華中去,爭取為現代小學數學教育添磚加瓦。
二、完善小學數學教學的途徑思考
對比近三十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的轉變不難發現,現代小學數學的教學理念要遠遠強于三十年前的理論,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更具有時代性,更適合現在的小學生。但是,不能說明現在的教學就沒有漏洞,就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方式與教學模式進行如下分析:
1.計算技能訓練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結合
在教學中,教師不難發現,學生往往會計算一些數字的問題,然而對于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例子學生卻不會計算。例如,學生能計算出5+5+4=14,卻算不出黃瓜5元,豆角5元,西紅柿4元,一共花多少錢。從數學的角度來看,這可以理解為學生只會做計算,而不會做應用題。現在的教師往往注重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忽視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導致了學生數學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相脫軌。
要認清學生學習計算的目的,學習計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因此,在“加減法計算”教學中要讓學生認清加減法的實質,加法的概念是一個量的增加,或者是兩個量的疊加。同樣的,減法的概念是一個量的減少,或者是兩個量的比較。前面所說的5+5+4=14,完全是一種模式,只是一個是文字的表述,一個是單純的計算,教師應教給學生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計算,通過對加減法本質的認識,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探究,使學生學會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2.數學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針對學生不能解決生活實際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身邊的小道具,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如,情境激趣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實踐活動法等),從而達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目的。例如,教學“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時,首先讓學生回想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然后復習體積單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猜想:1立方分米里面究竟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呢?當學生紛紛猜測是1000時,問學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證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去想辦法,小組成員之間可以進行合作、交流。大部分學生想到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擺一擺,沿著長擺了10個,沿著寬擺了10個,這樣就算出一層擺了100個,然后沿著高擺了10個,也就是10層,這樣一共就是1000個。還有少數學生把邊長1分米換算成10厘米來計算體積,即:10×10×10=1000立方厘米。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不但解決了問題,對數學知識進行了再創造,而且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以及組與組之間的交流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3.數學教材編寫的全面化
《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材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學習主題、基本線索和知識結構,是實現數學課程目標、實施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數學教材的編寫應以《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為依據,教材編寫要努力凸顯特色,積極探索教材的多樣化、全面化。教材所選擇的學習素材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現實、數學現實、其他學科現實相聯系,應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要學習內容的理解。教材內容的呈現要體現數學知識的整體性,體現重要的數學知識和方法的產生、發展和應用過程;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并關注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的編寫要有利于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
我國數學教材的編寫,要難于其他的國家,中國的小學生數學知識學得早學得深,但是,為什么在同等年齡的小學生中,在實際應用上卻遠遠不如外國學生。原因在于,外國學生更注重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而中國的學生通常注重的是數學的計算,例如,學生用10元錢買價值5.9元的物品,服務員問學生又要了1元錢,找回了一張五元和一枚一角硬幣。簡單的計算就是10-5.9+1=5.1。但是,在生活中,很少有學生能熟練地計算出來。相反,國外的學生,正好與我們國家相反,數學計算上不一定能快速的算出來,但是生活中買東西卻從沒算錯過。這就讓我們認識到,知識的運用不是死板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去編寫教材,這樣才能讓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
對于現代的小學數學教學,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年齡、興趣愛好等因素去制訂學習計劃、編寫教材等。將傳統教學的精華與現代教學的經驗相結合,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回顧近三十年小學數學教育的進程我們不難發現,小學數學的教育正在逐步完善,并將傳統教學的精華與現代教學理論相結合。更注重學生對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然而,有些問題還是不容忽視的,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技能還不是很熟練,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對教材上的難易程度還需要再斟酌。要根據學生生活能力去制訂,這樣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才會更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思維與小學數學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4(4).
[2]陳英和.小學2-4年級兒童數學應用題表征策略對其解決不規則問題的影響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6).
(作者單位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夏茂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