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開品
摘 要:語文教學不宜單純追求顯性教學目標的達成拖著學生“跑”,而應適當慢一點,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閃耀思想的光芒,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慢一點;體會;閃光;提升
前段時間聽了幾節課。這幾節課,教師都準備得比較充分,課上得也可以說是較為完美。然而,課后與部分學生交流,談到課上的一些問題,他們的臉上寫滿了茫然。突然想起多年前我的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上課了然,課后茫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為什么學了多年的語文,學生反而沒有了閱讀的興趣?
近來閱讀臺灣大學教授張文亮博士一篇小品文《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我突然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有了點感悟。小品文不長,抄錄如下:上帝給我一個任務,讓我帶一只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因為蝸牛實在爬得太慢。雖然它已經在盡力爬,但還是只挪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蝸牛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上帝啊!為什么要我帶一只蝸牛散步?但天上一片安靜。喔!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根本不在!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么!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咦?忽然聞到了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里的風這么溫柔。我聽到鳥叫,我聽到了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以前怎么沒有這些體會……我恍然大悟。原來,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這個“我”像不像我們課堂上的老師?為達到目標,為完成教學任務,“趕”著學生在課堂上“猛跑”,恨不得抱著他,背著他,替他往前走。忽略了鳥語花香,微風蟲鳴,滿天星斗。我們為什么不讓“蝸牛牽我們去散步”,去體會學習的樂趣,去體會語文帶給我們的美好感受?
慢一點,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體會美。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說:“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健康的審美情趣既然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那么小學語文除了教給學生一些語文基礎知識外,還應承擔起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審美情懷、審美能力的重任。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更多地注意了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的人文學科,涉及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諸多方面。通觀小學語文教材,不乏美文佳篇。這些文章文字質樸、洗練,感情真摯,讀了之后使人陶醉在作者營造的意境之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責任便是要盡可能地向學生展示“美”。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和挖掘好教材,從語言美、形象美、結構美、主題美、意境美、意蘊美、哲理美等諸多方面活生生地向學生展示,從而把枯燥的課堂教學轉化為學生體驗美的樂園。讓學生在充分的讀、聽、議、悟中反復揣摸、比較,置身于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體味、感受,使學生的口、耳、心充分調動起來,讓他們的身心都處于活動之中,與作者一起同感同受,從而學會感傷,學會有魅力地流淚,成為情感豐富的人。
慢一點,讓學生迸發思維的火花。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特別是有人聽課的時候,教師往往關注教學是否與自己的設想一致或符合標準答案。對于學生富于個性的理解和表現,由于擔心影響教學的完美性,往往被我們的教師忽略或冷處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不同于其他的學科,由于作者對生活的理解、感受千差萬別,因而其創作也就是個性的、多樣的,呈現的作品也就有著眾多的差異。而學生作為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著自己不同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因而對富有個性的閱讀材料,有著不同的富于個性的理解和感受,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有人說“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感受,不要急于達成所謂的教學目標,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要善于捕捉課堂中的閃光點,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要善于發現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個人看法,并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他們提出與別人不同的富于個性的看法、想法,不重復別人的觀點,不照搬書本原話。這樣才能在閱讀中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慢一點,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提升語文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我們要把語文從試卷分數判定教學質量轉變到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保持長久不衰的閱讀興趣上來。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不要急于去達到目標,因為語文是學生在文本的閱讀過程中感悟、體會、升華、內化的過程,應讓他們在反復的閱讀、大量的閱讀中去領會文章,去體會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去感受作者用語言文字創設的情境,實現“心靈的愉悅、心靈的智慧、心靈的美好”三個維度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文化品位的提升、創新思維的發展、語文素養的提高,應慢一點——適當弱化知識達標這一顯性目標。
(作者單位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大北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