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榮
摘 要: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 通過創造實際的機會和情境,呈現、再現或還原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解決了我們以往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灌輸,而忽略學生主體地位;只注重課本,而脫離學生精神世界;只注重講解、而忽略學習過程與學生理解的弊病。本文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體驗式教學做了詳盡描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教學;問題情境;交流合作
小學數學是一項工具學科,同時也是一項基礎學科,而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最終又要服務于生活,也就是回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盡最大可能實施體驗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應用,從而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促使學生用內心創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牢固掌握數學,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體驗知識的發展過程
數學情境是數學問題產生的土壤,數學情境的精心創設是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創設問題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進行設計,既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又要把學生的個人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活動的重要資源,內容上富有趣味性、挑戰性和探索性,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形成問題意識,從而獲得豐富的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數學體驗。
二、自主實踐,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小學階段數學概念知識主要分為發生式概念和屬差式概念兩類。所謂發生式概念是指這一數學概念是動態生成的。屬差式概念是通過種概念與屬概念的差異來界定概念的內涵的。“數學學習是兒童的一種發現、操作、嘗試的主動實踐活動。”強化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這是現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主要策略之一。如分數就是一個發生式要概念,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說一說等實踐過程明確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拓展時空,體驗知識的生活背景
數學建模多以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作為問題情境,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借助于問題解決者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解題策略。通過數學建模活動,會使學生切身體驗到數學并非只應用于數學本身,數學完全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和其他學科中找到用武之地。另外,在數學建模過程中,學生可能還會發現,若要對某一具體的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并不夠用,還需要獲得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創建一些新的數學方法。也就是說,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催生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這時學生就會形成這樣一種體驗:有些數學知識和方法是因為要解決實際問題與其他學科問題才發展起來的。以上兩種體驗的獲得,會使學生對數學的源泉和價值形成一種新的認識:數學并不是沒有價值,它可以解決人類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甚至直接創造價值。這樣,學生就能領略到“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魅力了。
1.課前拓展
精選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作為學習素材,必能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可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并設法理解其意義;在教學平均數應用題時,可讓學生調查跳繩比賽的情況,并由此抽象出數學問題:怎樣比較各組間跳繩成績的好壞?
2.課間激活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能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能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學生已有買賣東西的經驗,利用這一經驗教學“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課時先復習小數的意義和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然后出示例題,學生理解題意后嘗試列式。接著教師提問:“如果把錢化成元、角、分,你會列豎式計算嗎?你能說出列式的依據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小數加減法的列式方法,理解“小數點對齊”的含義。這樣巧妙地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親身體驗知識的來源,使學生倍感親切,理解深刻。
3.課后延伸
要促進學生有效建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只滿足于課堂上的體驗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要通過設計課外實踐活動,將數學活動、體驗學習延伸到課外。如學習比例尺之后,可讓學生試畫學校平面圖、家庭平面圖等,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創造過程
“數學學習是群體交互合作與經驗共享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數學活動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想法,不斷啟發學生關注問題的重要方面,善于捕捉那些出現在學生中新鮮、有意義的交流事例,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另外,教師在學生親歷體驗的基礎上,還要營造好學生合作交流的氛圍,鼓勵學生進行數學交流。因為學生個體親歷初步生成的體驗是感性的,具有個性化,這些是教師進一步教學的基礎,教師需要把學生初步生成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共性的高度,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認識。在學生合作、討論、探究中,各種個體體驗彼此會產生碰撞,在碰撞中學生的心智之花燦爛開放,個性得到張揚。同時,在碰撞中學生的體驗又會由個體走向群體,在群體中又會有選擇地保留和發展個體的經驗,從而實現個體體驗的整合。
因此,在合作中進行數學交流是個體體驗與感受的升華,是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創設讓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自主活動、自由表達、主動建構。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可先復習周長概念,讓學生試說圓周長概念,然后提問:“怎樣測量圓的周長?”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各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如繩繞法、滾尺法等。交流之后,教師提出:“量出黑板上圓的周長。”由于前面所提出的方法已經不適用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分組合作,探求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整個過程,教師只起到組織、引導的作用,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自由的,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了學習過程。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創新意識,提高了探究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和各種數學活動,提供學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在再創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與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