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龍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國家安全面臨新挑戰,大學生肩負著保衛國家安全重要使命,但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現狀不容樂觀,意識缺乏、知識匱乏、缺乏戒備。其現狀產生主要是由意識不足,教育培養不夠造成的。
【關鍵詞】國家安全;新挑戰;現狀;原因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內部和外部的安全形勢日趨復雜。高等學校歷來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前沿,作為高等學校主要群體的大學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和國家安全的捍衛者。但同時,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他們也容易成為被人利用的主要對象。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意識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今情勢對國家安全提出新挑戰,大學生成為國家安全的保護者之一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我國正式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國家安全觀,從包括軍事安全與政治、外交安全的“傳統安全”到人文、生態、科技安全的“非傳統安全”領域。這些“非傳統安全”領域成為國家安全斗爭的另一戰場,而這些非傳統安全領域是和高校大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
1.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教育顯得更加急迫
自從有了互聯網,到現在我們國家已非常普及互聯網的情形下,互聯網漸漸成了我們特別是大學生的交流、溝通和學習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使得人類信息的溝通和交流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變得更加靈活迅捷。互聯網這種新的媒體以其信息的多樣廣泛、快速方便、平等虛擬等特點受到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的喜愛。
《上海市大學生網絡使用狀況調查報告》調查顯示,88.7%的上海市大學生擁有筆記本電腦,其中27.7%同時擁有手提電腦和臺式電腦。同時,有近四分之三(73.0%)大學生通過手機上網。根據調查結果統計,上海大學生的平均網齡約為7年(6.92),每天電腦上網平均時間約3個小時(178.65分鐘),手機上網平均時間為71.46分鐘。有81.0%的上海大學生表示會主動通過網絡獲取信息。
在如此眾多的大學生中,筆者對某高校做的調查顯示有96.92%同學是通過互聯網了解的國家安全知識。同時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使得政府政治生活日益透明化,大大促進了政府決策的公開和民主進程。這無疑對中國的民主化進程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無形中提供了一個非常快捷便利的平臺讓一些非法分子利用煽動,而影響著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可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急需學會辯明網絡信息真偽,不盲從,理智對待。
2.文化交融給國家的文化安全帶來巨大挑戰,對大學生進行文化引導的重要性尤為突出
文化涉及到一個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價值、規則、體制和在一直既定社會中歷代人形成的思維模式。文化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者是民族區域內,自身發展及傳承下來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民間藝術、文化景觀等)的獨立性特征。
從現在國內現狀來看,環顧四周,大部分人特別是年青一代用的是芯片、看的是大片、吃的是薯片,過的是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和感恩節,穿的是國際品牌。我們的衣食住行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西方國家的侵蝕和影響。在我們已經習慣了西方的文化過慣了西方的節日,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的節日又該如何處理?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在青年一代人心中漸漸淡化了。西方文化的侵入了打亂了我們的生活節奏,混亂了我們的價值,也傷害了我們的生活架構。
現今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作為文化載體的大眾傳媒高度現代化,加速著各種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影響。各種價值觀念快速的交融與沖突,在客觀上容易造成本受著西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大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分辨不清是非,產生價值取向的錯誤判斷,最終造成一部分大學生愛國主義價值取向被削弱。
3.影響國家安全的方式方法多樣化、隱蔽化
敵對勢力對達到分化、西化中國的目的,一方面采取傳統方式如間諜套取、偷竊我國傳統國家安全的情報;另一方面利用各種渠道,以隱蔽的不為大家所警惕不能引起大家注意的方式,挖掘我國情報。這類隱蔽方式越來越多,如用所謂的學術交流、參觀訪問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更為甚者,他們已經從傳統的國家安全陣地轉向非傳統國家安全,通過大片、署片、芯片,大肆宣揚西方的政治和經濟模式、價值觀念以及西化的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到中國,影響著中國現代及未來的生活,現代人特別是作為未來國家棟梁的兒童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都受到西方的影響。
二、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現狀
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指大學生在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方面所應具備的觀念的總和,是其世界觀、價值觀、政治觀在國家安全方面的體現。本文以湖南省衡陽市的三所高校為例來論述當今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現狀。
1.國家非傳統安全意識缺乏
大學生對國家安全還停留在軍事、戰爭、國防、領土、情報、間諜這樣一些傳統的、局部的認識上。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把國家安全定義為傳統安全的選項明顯高于非傳統安全如文化安全的選項,傳統國家安全的選項均超過75%,而非傳統國家安全僅為65%左右。
2.大學生國家安全知識匱乏、了解國家安全知識的途徑有限
調查顯示, 51%的高校學生對間諜戰僅僅是聽說過,只有7%的學生非常了解。他們了解國家安全的主要途徑為網絡、電視、相關圖書、報紙雜志。而他們認為目前高校培養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工作有58%的同學覺得一般。有73.6%的同學認為目前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家安全知識缺乏,45.2%的同學認為國家安全意識培養的主要問題是國家安全意識淡薄,44.3%的同學認為相關的讀物和教材少。
3.大學生意識到要保護傳統的國家安全領域,但對非傳統的國家安全領域缺乏戒備
調查顯示,86.1%的大學生認為應當肩負起維護國家安全的使命。85%以上的同學對顛覆政府、分裂國家、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對竊取、刺探國家秘密的行為;對收買國家工作人員叛變的行為等認為是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而對于國家地形、氣候等地理條件有37.7%的同學不能確定為國家安全范疇。有73%的大學生認為我們平時的言談是否泄露某些有害于國家安全的信息的可能性很小。
三、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現狀之原因淺析
1.價值觀多元化及“趨同論”造成愛國意義淡薄
大學時代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思想問題的多發展期,也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方面享受著他帶來的人們豐衣足食的果實,另一方面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變,使得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這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造成價值取向多元化。而由于現在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在表面上對我們年青一代進行宣揚,各國之間的相互交往與聯系日益緊密,世界各國之間空距離日益縮小。“全球主義”因此產生,正如阿爾溫﹒托夫勒認為:“隨著第三次浪潮對民族經濟的改變,民族經濟被迫放棄部分主權,接受國與國之間經濟與文化的相互滲透。”使得一部分高校學生認為西方兩黨制、三權分立、權利制衡,而科學民主,另一部分同學認為兩種制度各有所長,不能簡單類比。
2.對國家安全意識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作為國家安全工作人員一直成為大家心目中的神秘人物,為此國家安全也讓人蒙上了神秘面紗,這種神秘讓公眾覺得遙不可及,與自己的生活無關。對于一直以讀書為業、在校渡過的大學而言,這看起來似乎更是無任何瓜葛。而且在中國現今的中小學里,學生所受的教育都是傳統的空有口號的愛國教育。到了大學,面對學術交流,面對外國人,面對一些新鮮事,大學生可能更會覺得新奇而有“意義”,對于涉世未深的他們來說對這些隱蔽的套取國家秘密的方式是完全沒有辨別能力和防范意識的。
3.制度不完善,讓國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我國立法落后,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網絡等電子信息技術廣泛地用在經濟及人們日常的交往當中,但至今未有一個部法律完整是規定哪個是可以在互聯網上發布的哪些是不能發布的。沒有規定,也就沒有導向,那么人們特別是大學生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他們在網絡上活動頻繁,更易受到影響,也更易造成國家安全隱患。
4.高校對國家安全教育不完善
大學校園是一個思想活躍的地方,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以又處于形成期,處于這種思想活躍的環境中,一定要加以引導。調查證實,59.2%的高校學生認為學校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最有效的途徑。那么現在的高校的國家安全教育在哪些方面存在缺失呢?
首先,課堂教育缺乏國家安全教育。目前普通高校沒有開設專門講授國家安全的課程,也沒有相關的教材,更沒有對高校的國家教育在教育目標上的統一指導思想,有老師講及國家安全的,僅僅是老師的個人行為。
其次,沒有一支素質高的國家安全教育隊伍。目前沒有一支專門的國家安全教育的教師隊伍,承擔愛國主義教育及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是思想政治老師及輔導員老師,但教師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較落后,還是處于傳統的空洞的教育上。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成長的90后大學生,其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有著更獨立的個性,自我選擇性、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強,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接受上,存在易變性。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
最后,校園文化缺少國家安全教育。當今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說風聲水起、有聲有色,內容豐富。校園活動展現了學生的精神面貌,促進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但縱觀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在感恩節給父母給一封感恩的信,圣誕節學生熱熱鬧鬧,外出游玩,過平安夜等等。可以說西方文明已經大學生身上打下了烙印,而我們傳統的文明似乎被大學生忘記。而且,校園文化活動中一些愛國活動,也是流于形式,顯得空調而無實質意義。具體到國家安全活動幾乎少之又少。
參考文獻:
[1]曹榮瑞、江林新、廖圣清、董少校.《上海市大學生網絡使用狀況調查報告》,新聞調查檔案,2012-5-8
[2]爾溫阿﹒托夫勒,海帶﹒托夫勒.《創造一個新的文明》,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