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亮
摘 要: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不必拘泥于教材的死板說教,只要領會教學內容的精髓,然后根據小學生的認識傾向,與生活經驗進行糅合,充分發掘課程資源,活用文本,就會將課上得活潑、生動、精彩。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實現創造性地活用文本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活用文本;聯系實際;開放教學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指導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綜合課程,但是開課這幾年來,許多教師還沒有摸索出科學的教學方法。他們面對圖片加文字的那點教學內容感到無法下手。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死板地套講文本,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認識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創造性地進行知識重組。教材其實就是個例子,它只是給我們的教學提供范例而已,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就不必拘泥于教材的死板說教,我們只要領會教學內容的精髓,然后根據小學生的認識傾向,與生活經驗進行糅合,充分發掘課程資源,活用文本,就會將課堂上得活潑、生動、精彩。
一、把握文本思想,明確教學目的
教材設置的案例可能不契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但是教材是我們實施教學的準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和理解文本,總結出教學的目的、主要內容等,然后我們才能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校實情,進行自由發揮,制作出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統籌進行課時安排。當然,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均衡性和廣深度,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橫向和縱向聯系,并能給學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間。比如,在教學《認一認祖國政區》時,我們就要認識到其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了解和認識祖國行政區域及其名詞、簡稱和地理位置、特產等,以此讓學生對祖國產生大概的認識,培養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從其他途徑獲取的相關知識進行橫向聯系,還可以結合前兩節課來完成縱向聯系。
比如,在教學《寶島孩子的心愿》時,我們就可以引導大家聯系前幾課學的祖國政區知識等來對臺灣的位置進行認識,然后再鼓勵大家從電視新聞和別人的講壇中搜集關于寶島臺灣的歷史、風土人情、旅游景點及政壇新聞等。如此引導才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探索和學習,有助于他們的知識遷移,從而生成
能力。
二、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活化教學
新課標告訴我們,品德與社會課需要家校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社區資源和生活資源來進行創造性地教學。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認真分析實際學情,并能將教學內容很好地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進行創造性地改編。比如,我們在學習《我生活的地方》中的“我愛家鄉山和水”章節時,筆者就根據實際情況將文本中“畫畫家鄉的風光”這個活動改換了,因為筆者覺得我校二年級的同學普遍沒有很好的繪畫能力,不能很好地用圖畫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改成讓孩子們做導游給大家分享“家鄉的風光”表達嘗試,這最容易喚起學生對美麗家鄉的自豪感,大家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對家鄉的風土人情、山水樹木和名勝古跡等進行描述和講解,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喚起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三、設置開放主題,提升綜合能力
品德與社會不應該是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論課堂,而應該是活潑開放的主題探究。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1)我們要將課程看作開放的動態體系,而不是死板的教條,我們要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學過程成為動態的、發展的符合學生認知的過程;(2)要能放開學生的思想束縛,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將他們的學習場所從教室拓展到他們比較熟悉的活動領域,引導他們將實踐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思切入課堂主題展開討論,實現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3)教學設置開放主題時,我們可以圍繞教學內容設置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豐富多彩的課程主題,以期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比如,在學習《每個同學的權利》時,我們就不要死板地照著書上宣讀條理,我們可以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擺脫教條束縛,說一說自己的權利訴求,然后大家總結起來相互討論,這樣以開放的形式讓大家參與知識認知和發展,利于大家提升綜合能力,完成知識遷移。
四、開展課堂活動,完善活潑教學
小學生活潑好動,我們可以借助這個特點將品德與社會以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的課堂活動的形式展現給他們。比如,我們在教學《走近殘疾人》內容時,筆者就讓大家通過課堂活動來體驗殘疾人生活中的痛苦和不便:將學生的眼睛蒙上,讓他們當“盲人”,或綁上他們的一條腿,讓他們當“瘸子”,在活動時間內讓他們去完成一些任務,切身去體會殘疾人的感受。這樣的活動震懾心靈,許多學生在活動中都哭了……學生在活動化的教學中,有了最具個性的心理體驗,這是單純的傳授式教學所不能達到的。
當然,在活動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設置的活動必須有助于學生體會和感受,從而提升大家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千萬不要嘩眾取寵,設置與課堂內容相去甚遠的活動;(2)課堂活動教學還要考慮到教學氣氛和教學情境的匹配,許多活動都是要大家合作完成的,所以,我們要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大家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生成團隊凝聚力。
上文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創造性運用品德與社會文本進行活化教學的探索與研究。概而述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思想主旨,明確教學目的,然后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唯有如此才能實事求是,對癥下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何建正.淺論創造性使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09).
[2]付宜紅.創造性使用教材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人民教育,2003(07).
(作者單位 福建省石獅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