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吉祥
摘 要:課堂上一定要讀書,要充分地讀,整段、整篇地讀,用各種方式讀。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呢?理解課文內容,把握基調;品析“文眼”,巧施技巧;創設情境,激情引讀。學生只有對語言文字的深層次品讀,才能真正體會到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小學語文;會文;個性體驗
崔巒老師曾撰文指出:“課堂上一定要讀書,要充分地讀,整段、整篇地讀,用各種方式讀。沒有朗朗讀書聲的閱讀課,沒有每個學生充分閱讀的閱讀課,可以一票否決,因為這樣的課不會是高質量的閱讀課。”朱自清也曾在其《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玩索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意蘊,同時吟味它們的節奏。”可見朗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朗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又是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既是一種語言能力,又是學習語言的一種基本方法。
縱觀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引領、指導學生朗讀,齊讀、個別讀、對讀、分角色讀、表演朗讀,朗讀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可謂是朗朗書聲,“讀”領風騷,可見,教師對朗讀的重視是非同一般了。然而,如何指導學生朗讀,才能真正做到以讀促思,借助語言文字為依托,在讀中深悟文章內容,把握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演繹屬于自己的感受呢?這也成為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的困惑了。靜下心來反思,我們不難發現,不少教師指導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實僅僅是一種朗讀技巧的指導,教師在用統一的語速、語調,把自己的感受轉嫁給學生,統一學生對同一個詞、同一句話、同一段內容的不同解讀,讓學生“異口同聲”地讀出教師滿意的“感情”來。
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呢?
[鏡頭一]
“貝多芬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1.皮鞋匠看到了什么?讀——
2.月亮慢慢升起來了。讀——
3.月亮緩緩地升起來了,讀——
4.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再讀——
5.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很遠很遠,讀明白了——
6.什么樣的海面?突出這個詞,讀——
7.海面變化怎樣?強調這個詞,再讀——
8.灑遍了,不是一點點,還可以讀——
9.面對這樣的一幅畫面,內心感受的是什么?讀——
10.跟隨文字,我們走進了溫馨的畫面中,捧書,一起來——
11.寧靜溫馨的畫面是音樂家對愛音樂、懂音樂的兄妹深深的祝福,男生讀——
12.流淌的音樂,是連接貝多芬和窮兄妹情感和心靈的橋梁。女生讀——
這是特級教師李其玉老師在講座中,以《月光曲》為例,關于指導學生朗讀的示范設計。聽著李老師的引導,我不禁陶醉于那美妙的情境中。更不用說,學生在這樣的朗讀中,無需言語,已深深地走進了文本,沉浸在其中了。
李其玉老師說,常常在聽課時,聽到教師這樣引導學生讀課文:“讀完這個句子(段落),你看到了什么,把它讀出來。”“帶著開心的(悲傷的、著急的……)感情讀一讀這個句子(段落)”這樣的朗讀指導,其實僅僅是教師讓學生讀出教師滿意的“感情”來,學生真的看到了嗎?真的感受到了嗎?真的走進文本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聆聽著李其玉老師關于朗讀指導的,不由得想起自己前不久剛上過的一節課《秋天的雨》,把朗讀作為這堂課的最重要手段,把美讀課文定為這堂課的一個主要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中,總覺得學生就是沒讀出自己想要的那個味。
[鏡頭二]
出示句子: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師:用心讀一讀這句話,你覺得美嗎?美在哪呢?
生自讀。
師:你從哪里感受到美了呀?
生1:銀杏樹的葉子,還有紅色的楓葉。
師:那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生讀,讀得并不理想。)
師:同學們,自己再小聲地讀讀這個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師:把你看到的讀出來。
……
上完這堂課,不停地反思著:“為什么這么美的語言,學生就是讀不出感受來呢?”李其玉老師已經給了我答案了。
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基調
不同的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是不一樣的,如同唱歌時我們要定個調一樣,我們得把握文章的基調,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
二、品析“文眼”,巧施技巧
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們應該善于抓住句段的“眼睛”,滲透技巧。如,李其玉老師在《月光曲》的朗讀指導設計:“什么樣的海面?突出這個詞,讀——”“海面變化怎樣?強調這個詞,再讀——”朗讀的技巧即重音的突出就自然而入。
三、創設情境,激情引讀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品讀中透過語言文字窺見其思想,領悟其精髓,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學生的敏銳感悟能力。如,李其玉老師《月光曲》片段的引讀設計:“月亮慢慢升起來了。讀——”“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很遠很遠,讀明白了——”
學生只有對語言文字的深層次品讀,才能真正體會到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靖縣龍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