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軍
摘 要:語文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生完成作業,不僅是為了復習、鞏固、深化知識,也是在實踐運用語言,形成技能,同時又是在培養觀察、分析、創造、綜合等能力。同時還通過作業這個舞臺,充分展示自己的成長足跡。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布置;具有;注重;體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就要求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布置應由統一、專制走向“自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獨立完成走向協助合作。
一、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要具有趣味性
一直以來,作業的作用被定位在“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上,直接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
二、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要具有層次性
1.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和對其發展的要求進行作業量的增減。對于學習能力弱、態度不認真、知識掌握不牢的學生,可適當增加作業量。這樣,所有學生就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
2.作業的難度應略高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遵循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原則,給學生一個可以選擇的范圍。能力強的可選做較難的,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選擇簡單的。讓優秀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讓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能承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主動性。
三、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要注重實踐性
謝覺哉說:“學和行本來是有機聯系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只是成為死書庫。”語文作業的設計也要注意實踐性,不僅要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的經驗,取得第一手材料,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即把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用于實踐,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激活”知識,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
四、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要具有合作探究性
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學習的過程,也是思維碰撞、潛能發揮的過程。因此,多布置合作性作業,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能力。新知識的生成性、建構性,也要求學生必須加強合作,學會合作。今后學生面臨的作業更多的將是探究性作業。
五、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要具有創新性
創新是時代的要求與語文作業的設計要求更多地注重培養兒童的靈活運用能力,在運用中強化創新意識。語文作業的創新性,主要應體現在靈活運用課文的語言材料來表現學生的自由思想和個人見解,注重培養思維的發散性、流暢性、靈活性和應變性,使學生在用語言反映思維的活動過程中,優化思維的創造性品質。比如,在學完《稱象》后,鼓勵學生用一些模擬材料試試還有什么好辦法“稱象”。又如,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給課文配上圖,給古詩配畫。再如,學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編成小話劇演一演。這些類似的作業,都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六、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要具有學科整合性
傳統語文作業的內容只局限于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缺乏聯系和滲透,它雖然能提高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效率,卻容易使學生形成狹隘、封閉的知識觀。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作業設計要淡化學科間的界限,把語文學科同其他學科在知識上相關或思考方法相似的內容綜合在一起布置作業,以打破傳統語文作業中形成的單純的語文知識學習觀,使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不僅包括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掌握與應用,還應該是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滲透與融合的過程,從而糾正學生片面性單科思維的習慣,促進其應用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提高。
七、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要體現差異評價性
每個人的個性愛好、能力都是有差異的。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是因為他們的自身技能得到了充分發展。雖然語文老師的職責在于傳播知識,讓學生學語文、愛語文,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但沒有必要把每個學生都教成文學家,從而遏制學生其他方面的特長發展。
總之,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布置應該緊扣課程標準,貼近學生生活,使孩子們能融在其中,樂在其中,得在其中,折射出一道道絢麗的作業風景線!讓每位教師都能設計出一份份別出心裁的作業,培養出真正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沈會菊.試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問題.[J].小學教學參考,1994(04).
(作者單位 云南省文山州富寧縣田蓬鎮第一中心小學下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