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據多元智能理論及建構主義與認知理論,提出了在《國際商務單證》教學中實施形成性的評價方式,主要表現為真實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三種類型。評價的信度是形成性評價實施的保障,也是對《國際商務單證》教學起到促進作用的前提,評價信度不容忽視。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國際商務單證;評價信度;教學實施
十八大提出的“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給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更有專家學者提出了“沒有職業教育就沒有現代經濟的發展”的重要觀點。這都進一步推進了高職教育改革的全面改革,既包括高職教育的理念創新、高職教育模式等在內高職層面的變革,也從教育制度根源上就如何提升高職教育社會地位進行探討。在這種背景下,依據多元智能理論及建構主義與認知理論,從《國際商務單證》這一學科層面的評價機制上提出實施形成性、過程性的評價方法,是高職教育在學科層面的一種改革實踐,也是推進高職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形成性最初是由斯克里芬提出,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明確活動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及時修改或調整活動計劃,以期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布盧姆(Blume)第一次將形成性評價運用于教學活動當中,他認為形成性評價不僅是改進教學工作、提高學習效果、形成適合于教學對象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進學生智能發展,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潛力的重要手段。
在高職《國際商務單證》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形成性評價與質性評價、定性評價的運用相結合,實施真實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三種類型,有利于豐富形成性評價的內涵、更好地促進《國際商務單證》課程的教學。
一、形成性評價在《國際商務單證》教學中的作用
正確地運用教育評價對提高教育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對課程教學能起到促進的作用,用形成性評價來彌補終結性評價的缺陷和不足,可以使教師有效把握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從而促進教師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完善教學環節、優化課程教學模式,推動學科教育、教學的發展和進步。
具體而言,在《國際商務單證》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對該課程的教學有促進作用。通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終結性評價是在一段較長時間,通常是商務單證內容學習完成后,通過測查幾個單元模塊的學習情況的最終結果,并將不同學生的成績進行比較,以檢測長期學習目標的達標情況;形成性評價則不同,形成性評價是定期進行的,測查的是一個單元模塊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地發現問題,發現個人的學習目標,了解學生個人的進步,體現了評價的個性化特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形成性評價在《國際商務單證》教學中的任務設計
在形成性評價體系架構中,《國際商務單證》課程教師要設計教學任務,首先要調整好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強化學生的學習,發現學生學習商務單證繕制及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已提出解決學生學習問題的對策,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1.調整并強化學生的學習活動。形成性評價也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基于問題教學法,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學習活動。在國際商務單證教學中,通過形成性測試了解學生是否達到了各階段目標,學生學習存在的共性問題,引導學生的努力方向,增強其自信心,強化其自主學習的活動。
2.發現存在的問題。通過形成性的過程評價,學生不僅能發現他人存在的問題,更能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教師通過觀測學生自身和學生的評價,可以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3.提出解決對策。以提單繕制為例,一部分問題學生已在互評中自行得以解決,而提單中Consignee(收貨人)在信用證方式下和托收方式下的不同,學生可能發現不了,這需要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解決。這種方法和高職教育中盛行的基于問題的教學法不謀而合。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全面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且有利于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
三、《國際商務單證》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方法
形成性評價體現過程性,過程的體現是多元的,因而,實施的方法也是多樣的。常用的過程性評價方法有成長記錄袋(Portfolio)、教師觀測法、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法等合作評價法。
1.成長記錄袋(Portfolio)。成長記錄袋收集、記錄學生自己、教師或同伴做出的評價,為每位學生建立自己的成長記錄袋,學生繕制的單證、經手流轉的商業發票、裝箱單、原產地證明、提單等相關商務單據的紙質材料歸入記錄袋,以此來評價學生單證繕制、流轉的進步狀況。
2.教師觀測。教師觀察學生學習國際商務單證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單證繕制過程中的應用知識能力和技能的操作能力,做出動態的評價記錄。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觀測法需要教師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但不意味著要將每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操作情況等一一具體記錄,教師的觀測主要是為了把握學生的總體情況,觀測、評價的目的在于以評促學,不可本末倒置,喪失評價的目的。
3.自評和互評。單證繕制過程體現個體與團隊、分工與合作的結合,由此,學生在誠信的前提下,客觀地對自身、他人進行評價,教師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了解學生單證繕制的掌握情況。自評和互評有效實施的前提是學生要客觀,主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將誤導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和把握。
各種評價方式不僅給學生,也給教師提供了教與學的信息。學生得到個人反饋,明確努力方向,教師得到個人反饋,以便改進教學,提供給學生更有意義、更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各環節的過程評價,形成學生的動態學習過程,體現了重過程、輕結果的現代教育與學習理念。
四、實施形成性評價存在的問題
形成性評價的優勢已毋庸置疑,但要真正地實現理想的評價效果,評價的信度和效度至關重要。形成性評價中自評和他評結果的信度和效度取決于學生個體的誠實程度,評價標準的不一致以及外部的功利性驅動是影響形成性評價信度的主要因素,評價信度和效度的提升,需要教師和學生形成合力。
從教師角度,要提升形成性評價的信度,首先要求教師制定科學的、易于操作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教師的觀測及評價記錄要做到客觀、公平公正。
從學生角度,由于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化影響明顯增強,學生的社會化意識比較突顯。受外部的功利性驅動,評價的客觀度和公平、公正度就受到了相應的影響。形成性評價的客觀性和公平、公正性如何保證是該評價實施的問題所在。因此,學生的誠信意識和公平、公正意識的樹立是形成性評價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環節。
最后,檢測評價效能的最好要素就是學生的學習效果,而評價的目的也在于促學。離開學生學習的任何評價都是流于形式的評價,教師實施形成性評價必須要考慮這一首要問題。
參考文獻:
1.楊穎,《關于提升英語教學形成性評價信度的思考》[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2.侯祥瑞、孟坤,《論形成性評價對大學英語教師的要求》[J],《中國成人教育》,2007.6
3.陳遠亮,《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施》[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
4.徐永兵,《國際商務單證員職業能力探索與高職教育反思》[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8
注:本文為201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形成性評價在<國際商務單證>教學中的應用》(編號201203316)的最終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王建芬(1973—),女,河北沙河人,副教授,主要從事高校專業英語教學與研究。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