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銀萍
摘 要: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應該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強化學生語文基本功的培養,使學生終身受益。
關鍵詞:習慣;培養;預習;質疑;探究;展示
當前,我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倡導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推行生本導學教學模式,但在語文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重視對學生的人文熏陶,忽視語文習慣培養的傾向。小學生學習習慣存在明顯的差距,許多小學生在預習、獨立思考、認真作業、復習及自我評價習慣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加強學習習慣的培養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本人現就在語文生本導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以學案為“支點”——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葉圣陶說:“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預習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步,即在課前獨立閱讀教材,自己獲取知識。預習好比火力偵察,學案猶如學生學習的領路人,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里,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采用了如下做法:課前,我為學生發放了導學單,布置學生先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閱讀課文,然后在充分讀文的基礎上完成學案預習導學部分,并查閱地球面臨的各種危害的資料。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利用學案中幾道基礎知識練習便可輕松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在引導學生交流為什么說地球太容易破碎這一問題時,教師又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引用自己查找的資料來說明,讓學生嘗到預習的甜頭,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以學案為“契機”——培養學生自主質疑、探究釋疑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生本教育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神奇廣大的知識空間。學生的視野開闊了,思考能力增強了,他們經常會在課上課下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由此引發了我的思考,如何在生本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造,自由發揮,質疑釋疑,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呢?
首先一定是教師在課堂上要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創設一個寬松、暢所欲言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生敢說、愛說,然后才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會說。我在課堂上是這樣做的:教師一般提問都是要抓住關鍵句、詞進行提問的,所以教學生抓住關鍵詞很重要。比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小組學習地球的“可愛”和“易碎”之前,我先提出一個問題:遨游了太空的宇航員對地球發出了怎樣的感嘆?(這也是學生學案中自主探究的一個問題)讓學生抓住這個中心句,針對地球“可愛”但“易碎”的特點,結合課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為什么說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里?”“為什么又說我們這個地球太容易破碎了?”“作者為什么說只有一個地球?”……這些問題的提出既讓學生梳理了課文內容,同時又給了學生自我學習的機會,提問、回答,學習的自主權都在孩子手中,同時加上老師適時的鼓勵:“同學們,你們真棒,個個都像小老師!”這樣的課堂也充分體現出以生為本,教師只是一個“牧者”的理念。
事實上,在生本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課堂上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思考;給學生一個方法,讓他自己去提問;讓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研究。學生的質疑解疑能力一定能大大增強。學生不僅在提問的過程中互相促進、共同進步,而且還能感受到自己在教師和學生中的獨特之處,從而循序漸進地養成自主質疑釋疑的學習習慣。
三、以學案為“杠桿”——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合作交流、大膽展示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僅在于傳授知識的本領,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生本教育理念下,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大膽展示的能力。教師要從多角度鼓勵每位同學主動參與小組合作,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
例如,在教學《三峽之秋》一文時,教師巧設問題,撞擊出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教師在預習導學中設計的自主探究問題是:
探究問題一:想想三峽的秋天給作者最初的印象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詞句來回答)抓住哪些景物的特點來描寫的?
探究問題二:課文是按什么順序描寫三峽之秋景色的?
在合作探究,精彩展示環節又是這樣設計的:
1.選擇小組同學最喜歡的一個時間段,針對這段內容在組內自主質疑,合作討論解決。
2.組間互相質疑(小組針對本課內容質疑,請其他小組同學解疑)
與此同時,教師的學法指導及時跟上:
學習金鑰匙:認真讀課文,細細品味,抓住重點詞句、修辭手法等談體會,借助想象和聯想,體會三峽之秋在不同時間段時景色的特點,進而體會三峽的美麗。
這兩個環節的設計,由總到分,由淺入深,由扶到放,學生在回答自主探究時對課文有了一個全面而整體的感悟,然后教師放手讓學生針對文本質疑釋疑,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上呈現出學生讀書、交流的熱烈場面。在精彩展示環節,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匯報時以時間為順序,先說清小組提出的問題,然后說解決問題的結果。于是,同學們有條有理、秩序井然的小組精彩展示開始了,有一小組是這樣回答的:
生1:我們小組提出的問題是:三峽秋天早晨的景物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的?
生2:我認為三峽秋天早晨的特點是明麗的。
生3:作者抓住了露水、橘樹和柚樹、太陽等景物來寫的。
生4:請同學們跟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學生聲情并茂地大聲齊讀),從這段中我體會到早晨露水閃耀,橘樹和柚樹的葉子是綠色的,果實是金色的,現在被露水一洗,就顯得更加明麗了。
生5:我來總結一下,我們小組從課文第二自然段體會到三峽秋天的早晨是明麗的。
……
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讀文所得,爭先恐后地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大膽展示的習慣。
總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相信只要我們全體語文教師正確指導學生,長期持之以恒,做教學中的有心人,相信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是難題,相信我們的學生一定能在語文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結出累累碩果!
(作者單位 甘肅省臨洮縣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