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
摘 要:高效課堂的發軔始于山東杜郎口中學,從杜郎口到兗州一中、昌樂二中、江蘇灌南縣新知學校、河北圍場天卉中學、沈陽遼中立人學校等等。在這些學校的推動和影響下,全國各地的學校為了能在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立于不敗之地,紛紛開始學習、發展并創新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縱觀這些學校,不管是哪種模式,無不滲透著高效課堂以生為本的核心要素。初中數學教學面臨升學壓力,但是一味地以升學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勢必會阻礙學生的個性發展,壓制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對數學知識探究的欲望。因此,要想讓學生能“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平常的教學中,時刻貫徹以生為本這一高效課堂的核心要素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以生為本;核心要素
一、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現狀
初中數學新課程實施以來,雖然各地學校的初中數學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繼承、發展并創新了許多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大多數的課堂教學中仍出現了種種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一些合作學習變成了低效或無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變成了低效或負效的“放任”,一些情境教學消減了學生的獨立感悟,一些啟發式教學堆砌了太多無聊的提問……并且在升學壓力的魔咒下,很多教師出于無奈,不得不重新實施“題海戰術”,使提高考試成績的沖動遮蔽了數學教學的初衷。鑒于上述種種現象,筆者不禁要思考初中數學教學的目的何在,難道只是讓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流于形式,讓課改在應試教育的陰霾下消失在一聲聲嘆息中嗎?不是的,作為新一輪課改的實踐者,我們一線教師有義務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宏大的目標得以實現。因此,高效課堂的有效教學模式就成為初中數學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初中數學課堂的高效教學的研究,對于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高效課堂的核心要素
在傳統教學觀里,教育者掌握知識而成為教學的權威,學生淪為知識的受體,這種帶有明顯強制性的教育始終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學習不再快樂、主動、自發,而變成了一種針對心靈和人性的粗暴的維持、傳承、脅迫、干預,從而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抑制了學生固有的天性和能量,制約了學習效益和質量。因此,教學必須回到正途上來,回到“人本”“學本”和“生本”上來研究學生之于“人”的屬性。這才是“教學”真正具有的意義。
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實踐者李炳亭說:“高效課堂以人本為基石,是培養學習能力、創新精神、意志品格、社會責任、實踐能力的課堂。但高效課堂又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概念,它是以課堂為突破口,由教學、評價、文化三大系統建構而成的一個全新的教育概念。核心理念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歸納概括出來就是新課程一直倡導的“以生為本”,即高效課堂的核心要素。
三、實現高效課堂的核心要素的策略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如何實現高效課堂的核心要素呢?筆者認為:
1.樹立學生第一的主觀意識,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并且每個學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教學中要鼓勵和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注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顯露出來的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學的全過程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從而提高思維能力。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闡述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而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2.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加強教師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的提升
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也不是知識的化身,而應是一個發動學習的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角色的界定意味著彼此疆域、行為和關系的界定,跨越了這個界定就等于“越軌”和“失位”,也意味著對彼此的侵占和傷害。角色論告訴我們,教師必須恪守自己的言行,做自己該做的事,而不是無限賦予自己以職業的“威權”,干涉、干擾學生的生活,乃至于成為學生的幽靈、夢魘。因此,教師要改變過去的角色定位,與學生一起成長,并將學生推向學習的前臺。
陶行知說,要想讓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與學生一起成長,要求教師要研究學生、熟悉學情、掌握方法,適應不同能力和不同背景學生的學習,并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以此促使教師適應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需要。
(作者單位 廣東省珠海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