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除了傳統的公立高校,一些民辦、私立的獨立院校也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壯大,他們所吸納的大學生已占到全國高校在校生的三分之一。畢業生也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然而在畢業生不斷增加的同時,他們的就業前景卻并不樂觀。
關鍵詞:獨立院校;大學生;就業
一、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
1.獨立院校大學生有限的就業和擇業空間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用人單位的需求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健全的人格、與人溝通、對工作傾注激情、較強的責任感等綜合素質方面,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重視,單一專業傾向的人才培養已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但是大學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一方面,專業的偏差、就業能力欠缺導致大學生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工作崗位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在開展就業指導上的欠缺與職業生涯規劃的缺乏也使許多學生有專業能力而無“市場能力”。金融危機不僅給低端勞動力市場帶來了沖擊,也逐漸波及到高端勞動力市場,一些外來務工人員、跳槽的企業管理者、下崗再就業者也加入到再就業的行列,成為應屆大學生強有力的競爭者。
2.明顯不足的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對于大學生而言,個人所能掌握的就是自己的就業能力,即獲得與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專業能力方面(也稱非智力因素)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是大學生能力中的關鍵,解決問題能力成為專業能力的基石。在市場能力方面,為了找到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大學生必須了解現有的整個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大學生勞動力市場的總體供求數量和供求結構,了解所聘職位具體的職責要求,了解自身就業能力,同時還要求大學生提升自我推銷的能力。然而,根據近年來對應屆大學生就業的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失業率增加,簽約率和就業質量下降,敬業精神、溝通協調能力以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被用人單位視為當代我國大學生最為缺乏的三項素質。說明現有的教育培訓體系還欠缺必要的就業市場需求導向,我國高等教育在知識和技能結構上與社會需求人才標準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
二、獨立院校畢業生自身的特殊困境
在這個市場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用人單位往往用“貼標簽”的眼光來看待獨立院校的畢業生,他們以較低的高考分數進入大學,被視為基礎差,自律能力不強,雖然和一本的學生一樣經過了四年大學的學習,但是所獲得的知識以及所達到的學術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這樣一種看法使獨立院校的畢業生在本來就嚴酷的就業大環境中更處于不利的地位。
獨立院校畢業生自身的“不作為”也導致了他們在就業市場中處于不利的位置。四年的大學生活大部分獨立院校的學生并沒有因為高考中的不如意奮發圖強,而是繼續一種較為松散的學習狀態。因為筆者在獨立院校工作,通過對身邊的學生觀察發現,他們到課狀況極差,課間或者業余時間愛好抽煙、喝酒、打游戲。很少有人能真正將精力放在學習上。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家庭優越感,他們大多數人沒有培養出一種踏實、勤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樣無形中也就降低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三、獨立院校畢業生就業出路分析
1.提升專業知識水平
在招聘會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畢業生出示的成績單中,獨立院校的畢業生成績明顯不如一本學生,當然在學習能力方面還有不可逆的因素,但又有多少是通過自身努力可以改變的,我們應當反思。
2.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
現在用人單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品行道德為用人依據,獨立院校的學生更給當下社會一種眼高手低、自我約束能力差、道德素質較低的印象。知識高低有差異,但是行為習慣、態度品德應該齊頭并進,做好這些肯定是有益于他們增強就業競爭力的。
3.轉變就業觀念
三本的學生應該放低就業姿態,并不能想要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和一本甚至名牌大學的學生競爭相同的工作。應當著眼于自己能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把自己所學用在對自己發展有益的地方,一步一個腳印,一定要樹立可以吃苦、敢于吃苦的精神,這樣才能理性就業。
參考文獻:
[1]李艷.淺析新時期高校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現代閱讀,2012(11).
[2]張冬青.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現狀及基本解決思路.青年與社會,2012(6).
作者簡介:李麗芬,女,1973年生,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工程師。
(作者單位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