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慶先
摘要:科技創新不僅會影響文化產業的整個價值鏈,而且會對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深遠的影響,測算表明,目前我國湖南、上海、廣東、山東、江蘇等第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的影響較大,而青海、新疆等地則相對偏小。
關鍵詞:科技創新;文化產業;實證分析
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都要求激發各地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科技創新最為產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影響深遠。但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的界定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因而測度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難度較大,本文期望通過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此作出一種探討。
一、我國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與模式選擇
我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優勢進一步凸顯,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制定實施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等文件規劃,甚至將文化產業列入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疇,文化產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1、我國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基本現狀
總體來看,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3479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2.85%。但從各省區來看,區域差異較為明確,其中北京、上海等省份文化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0%,而湖南、山東、廣東等省份也發展迅速,文化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或者接近5%。但西部部分省份文化產業則發展相對滯后,如甘肅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0.36%。
從文化產業的細胞——企業來看,北京、上海等地集結了大量的文化企業,這些龍頭企業通過產業關聯、示范帶動等效應有效的拉動了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實際上,從2011年文化企業30強的分布區域來看,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湖南、安徽分別占據了8、4、4、3、2、2、2個席位,遼寧、江西、山東、四川、陜西各1家,這些企業集中的地區也是文化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
2、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產業的發展既有與農業、工業產業發展的相似之處,同時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總結目前各地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主要分為三種:園區、基地模式,2004-2010年,文化部共命名了200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6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4家國家級文化產業實驗園區,2011年,這些園區基地的經濟規模擴大到3000億元;融合發展模式,這既可以通過與工業、建筑業等行業融合,如重慶注重發展工業設計產業,還可以利用地方特色如民俗文化,與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合作發展模式,即通過與外部合作方式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如福建與香港簽訂了《關于促進閩港文化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意向書》,湖南長沙市廣播電視臺與臺灣TVBS無線衛星電視臺進行戰略合作等。
二、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途徑分析
導致文化產業發展區域、發展速度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技的影響不可小覷,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可以從文化產業整個價值鏈上向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兩個方面來考察,并且這種影響會隨著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而不斷的加深。
1、科技創新影響文化產業整個價值鏈
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的影響可以從內容生產、平臺建設、渠道開發、技術研發、終端生產整個生命周期來考察,首先,從文化產業產品的設計來看,現代科技不僅為文化產品的設計提供了基礎性的工具如制圖軟件、仿真模擬技術等,同時也為廣泛而深入的收集文化產品目標市場信息提供了便利。其次,從文化產業產品的生產來看,現代科技不僅為文化產品提供了承載平臺如光盤、網盤等,同時也在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提供了各種儀器設備特別是高科技設備。再次,從文化產業產品的銷售來看,網絡銷售等銷售模式與傳統的實體店銷售共同構成了完美的銷售渠道,而網絡銷售必然要借助互聯網、網銀支付等現代技術。再次,從文化產業產品的消費來看,電影、電視等文化產品的消費都需要借助各種高科技設備。
2、科技創新影響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
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科技創新直接催生了文化創意、動漫、數字立體電影、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業態并促進其發展壯大,這種新興產業具有附加價值高等特征,直接拉動了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其次,科技創新促進了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智能語音技術、顯示技術、云服務等新技術的大范圍應用,以出版業為例,2011年,我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4568.6億元,較2010年增加2193.4億元,增長17.7%,其中數字出版全年收入規模達1377.88億元,增長了31%,由此可見新興出版方式增長迅速。再次,科技促進了文化與關聯產業的融合,間接帶動了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隨著工業、農業產品的升級換代,其產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不斷增多,文化底蘊不斷增強,這就要求文化產業本身不斷轉型升級,以適應這種市場需求。
三、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實證分析
評價科技創新對產業的影響,不同的學者根據行業的特性,綜合考慮數據的可得性而選取合適的方法。Gambardela and Torrisi(1998)采用赫芬達爾指數測算法,即用電子信息行業中某一細分行業的專利數(Xi)與整個電子信息行業(X)專利數的比值的平方求和來表示融合度,即HHI=∑(Xi/X)2,該數值越小,表明文化產業與科技的融合程度越高,我們也就認為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越大。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統計數據缺乏,因而其專利申請數等數據指標難以獲取①,借鑒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顧江教授等(2010)的經驗①,本文用文化藝術科技科研機構收入情況代替專利申請數,用文化產業增加值代替所有文化行業專利申請數,以此來測算融合度,表征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從測算結果來看,除四個數據缺失的地區外,其他省市的排名先后為云南、貴州、湖南、上海、廣東、山東、江蘇、湖北、四川、福建、天津、安徽、江西、黑龍江、陜西、遼寧、甘肅、河南、廣西、山西、內蒙古、重慶、青海、吉林、浙江、寧夏、新疆,其中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9個地區。
四、依托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科技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文化產業有別于工業、農業行業,這就要求在利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必須把握好文化產業的特征,促進兩者之間的融合,這樣才能使創新成果的應用效果更佳。
1、要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首先,要健全機制凸顯文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政府在財政投入、稅收減免、重大攻關項目設立中,要注重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明確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責任和義務,從而形成一個企業投入、企業受益的完善的機制。其次,要引進、培養一批文化產業各環節創新領軍型的人才,構建富有梯次的人才隊伍體系,形成一個力量雄厚的研究團隊,提高創新能力。再次,要進一步完善官產學研金用合作體系,創新合作模式,如鼓勵金融機構在貸款融資中適當降低門檻,根據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豐富的基本現實調整放貸條件等。
2、要不斷促進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首先,各地要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趨勢完善文化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要充分利用產業園區、產業基地、龍頭骨干企業的力量,搭建一些事關全局、投資巨大而單個企業無法承擔的重大基礎性平臺,如在動漫產業集聚區建立動漫技術設備、公共技術服務支撐體系,并建立較為完善的設備共享與成本分攤機制,為動漫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支持。其次,要積極推動各項科技成果應用于文化產業領域,工業、農業等領域的一些創新成果如仿真技術等可以積極的延伸到文化產業,這不僅可以降低創新成本,而且可以節約創新時間,促進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3、要積極維護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依托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有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要嚴厲打擊市場中各種侵權行為,保護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建議工商、文化等部門聯合行動,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凈化市場環境。其次,要進一步完善監督體系,充分利用網絡、微博、公眾等力量參與監督,構建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顧江,郭新茹.科技創新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升級路徑選擇[J].東岳論叢,2010(7):72-75
注釋:
① 實際上,按照《中國文物文化統計年鑒2011》資料,2010年只有山西的申請了13個專利,其他省份均沒有響應的數據顯示,而各省的文化藝術科技科研機構收入雖然主要是財政撥款、事業收入,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省獲取專利的潛力和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三體互動”視角下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12JD44)、湖南省科技廳軟科學課題“湖南文化產業切入全球價值鏈的科技創新戰略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2ZK315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