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公路項目資金的投資來源來看,則可以分為財政專項資金撥款和政策性、商業性銀行的貸款。這就意味著,無論哪種層次的公路項目投資,都存在著成本回收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任務。通過對區域發展目標的解構,可以從問題倒逼和動態規劃下完成二者的契合態勢構建,具體的構建路徑包括:建立與當地政府的會商機制、區域發展目標下的項目論證,以及預結算制度下的項目投資管控等。
關鍵詞:公路項目;區域發展目標;模式構建;契合
建立公路項目投資與區域發展目標相契合的態勢,不僅能優化國家建設資金的配置,也能促進公路項目在支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從該項目的投資主體來看,可以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大主體。從公路項目資金的投資來源來看,則可以分為財政專項資金撥款和政策性、商業性銀行的貸款。這就意味著,無論哪種層次的公路項目投資,都存在著成本回收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任務。對于前者而言,與區域發展目標相契合將能提高建設成本的回收速度;對于后者來說,與區域發展目標相契合將能提升公路項目的經濟價值。可見,前后所形成的良性互動趨勢,必將最大化的發揮公路項目的正外部性效應。
那么區域發展的目標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這不僅存在于客觀的發展實踐之中,也存在于區域政府的主觀發展規劃之中。由此,為了更好的進行主題探討,本文將以我國欠發達區域為考察對象進行主旨闡述。
1 對區域發展目標的解構
針對欠發達地區的區域發展目標,需要在非均衡分析下進行解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下,區域發展目標可以解構為以下兩個方面。
1.1 經濟發展目標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使得欠發達地區面臨的第一要務便是發展經濟。在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的要求下,充分挖掘當地的物質和非物質產品資源,則成為了當前最具有可行性的經濟增長極培育的切入點。眾所周知,諸多老少邊窮地區不僅出產優質的農產品(如大棗、枸杞),在民間還蘊含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刺繡、工藝品)。因此,如何將這些產品和資源通轉換為商品,便成為了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同時,改變傳統的輸血式扶貧,而轉變為現在的開發式扶貧本身也與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相吻合。
1.2 社會發展目標
何為“社會”可解析為,人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在這里強調社會發展目標在于,城鎮化進程不僅是物質的城鎮化,更是人的觀念和生活習性的城鎮化。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員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樣,封建社會的文明誠服于資本主義文明。因此,改變老少邊窮地區落后的人文環境,便成為了該區域社會發展目標的主要構成要素。在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指導下,隨著公路項目的建成將使發達地區健康的文化元素流向欠發達地區。
2 解構基礎上的契合機制分析
在以上解構基礎上,二者契合的內在機制又是怎么樣的呢。對此,筆者嘗試從下面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問題倒逼下的契合機制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我國新一輪的改革時指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都是在問題的倒逼下來展開的。這一簡單的話語實則包含著深刻的唯物主義觀點,即實踐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實踐。同樣道理,區域發展目標的建立源于區域各項事業發展的實踐需要,從而也就為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解題思路。其中一項解題思路便是,通過公路項目投資來解決特定的發展問題。可見,問題倒逼下的公路項目投資,能夠避免因政績工程而導致的資金配置浪費現象。
2.2 動態規劃下的契合機制分析
動態規劃的主體則是公路項目的投資方,其目的不僅在于適應區域發展的動態演變趨勢,也在于提升公路項目投資的區域植根性程度。正如管理的二重性一樣,公路項目投資也包含著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重性。在與區域發展目標相契合的要求下,這種社會屬性卻更加突出。因此,在支撐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目的導向下,動態規劃必須消除閉門造車和一廂情愿的局面。
3 分析引導下的二者契合模式構建
根據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引導下,二者契合的模式構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3.1 建立與當地政府的會商機制
作為以各級政府為投資主體的公路項目,在進行立項時需要與項目所在區域的當地政府進行會商,會商的目的在于獲取當地政府對該項目的期望。上文已經指出,區域發展目標源于區域各項事業發展的歷史沿革,并通過人為的歸納和總結進行下一階段的發展布局。因此,當地政府可以將自己的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遠景目標充分的與項目組負責人進行交流,從而實現項目立項和工程設計上的滿意原則。
3.2 區域發展目標下的項目論證
區域經濟的發展遵循著:點——縱——網的邏輯路徑,這也就對公路項目投資提出了要求,即需要前置性的考慮到區域發展中的未來需要,特別是如何通過主干線的區位設計能最大化的帶動當地支線的連接,最終實現點、縱、網的布局。由此,基于動態視角并在區域發展目標下,對公路項目進行充分論證便成為關鍵。這里還需要注意,須把促進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建設納入到項目論證的視野中。
3.3 預結算制度下的項目投資管控
實現項目投資與區域發展目標相契合的態勢,還需要從資金投入后的管控中來進行。這里主要強調,應充分挖掘項目施工中的預結算制度,特別是完善全面預算管理和階段性階段管理兩方面的工作。
4 問題的拓展
在公路項目施工中結算發生在兩個領域,即階段性完工時的結算和整體工程竣工時的結算。對于充分挖掘結算制度功能而言,則主要指向階段性完工時的結算。在利益驅動下和合約規定下,將倒逼施工小組盡最大努力在規定時限內按質完成項目施工。從而,就能減少信息不完美對企業整體施工的影響。然而,針對確實發生的不可控風險(如暴雨導致路基垮塌,或土地拆遷存在的村民沖突),則需要企業建立風險基金來給予應對。
另外,公路項目勘測人員、工程制圖人員、造價人員之間應形成協商機制。這樣能夠建立起前置性風險管控機制來。在進行“成本—收益”比較的前提下來確定引入信息化平臺的程度,但應通過制度設計來增強項目小組成員間的信息互動程度。對于諸多文獻提到的全流程負責制度,其核心點就在于:成本控制各環節的成員對其工作的好壞不僅負全部責任,還對因工作的缺失而導致的下游損失負相應責任。這樣一來,就進一步確保了施工進度的順利推進。
綜上所述,以上便構成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
5 小結
本文通過對區域發展目標的解構,可以從問題倒逼和動態規劃下完成二者的契合態勢構建,具體的構建路徑包括:建立與當地政府的會商機制、區域發展目標下的項目論證,以及預結算制度下的項目投資管控等。最后再次強調,應充分挖掘項目施工中的預結算制度,特別是完善全面預算管理和階段性階段管理兩方面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高晶晶.高速公路造價管理及控制[J].北方交通,2012(6).
[2]鄭英.探討影響公路造價的原因及有效的造價控制措施[J].廣東建材,2012(6).
[3]徐振平.淺議影響高速公路造價的因素及有效的造價控制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6).
作者簡介
呂廣亮(1970—),男,河北人,大本,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交通運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