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嘯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良莠不齊的信息和道德觀念充斥著大學生的成長環境,甚至動搖著大學生以往正確的價值觀,他們缺少感恩之心,缺乏感恩之舉,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感恩之意。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匱乏,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通過分析大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現狀和原因,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提出重塑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感恩意識;教育缺失;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240-02
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和諧,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成員的道德素養。其中感恩這一傳統美德更是必備的基本道德準則。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應對家庭、社會和他人常懷感恩之心、常表感恩之意、常行感恩之舉,才能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發展。但在我國社會結構調整和經濟體制轉軌的今天,受不良教育觀和社會轉型期復雜環境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淡薄,感恩行為缺失,感恩之意淡薄。這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重塑大學生感恩教育,這不僅是培養道德健全的人的需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一、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
隨著社會轉型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愈加激烈的社會競爭,加劇了人們對物質利益的崇尚。同時,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良莠不齊,種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充斥著大學生成長的環境,動搖著他們以往正確的價值觀。
(一)缺乏對家庭的感恩意識
“百善孝為先”,感恩父母、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傳統孝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在校期間大多學生除了跟家里要錢,很少關心家人的健康,甚至因為生活費少而怨恨父母,這些大學生既無感恩意識,更無回報意識,只知受惠和索取。
(二)缺乏社會責任感
當前,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有些子女從小以自我為中心,習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親情友情淡漠,遇事首先考慮自己,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形成扭曲的道德價值觀。他們無視老師的教誨之恩,主要表現為上課遲到,課堂隨意出入,課上接打電話吃東西,漠視老師的尊嚴。遇到老師也視若無睹,甚至繞道躲避。其次,部分大學生借助貸款和社會資助完成學業,但無視資助之恩,甚至羞于提起,還有部分大學生畢業后背離誠信,在有能力償還助學貸款的情況下,惡意拖欠,造成國家和學校的損失。
(三)不懂如何感恩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大學生是有感恩情懷的,對他人的幫助懂得感恩,但卻拙于如何感恩,用什么方式進行感恩。一項對大學生感恩觀現狀的調查顯示,“目前在校大學生的感恩觀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對別人所給予自己的幫助心存感激”,但是,有些大學生的感恩觀存在偏差,感恩行為略顯不足。主要表現在感恩的表達方式上,很多大學生在接受他人幫助之后,懂得要感恩,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感恩。如有些大學生,與父母和老師缺少溝通和交流,在教師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來臨時,有表達感恩的心愿,但是卻找不到恰當的表達方式。這些事例說明,當前感恩教育的缺失,也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感恩情懷的流露和表達。
二、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針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感恩意識缺失原因有多方面,如傳統文化道德觀扭曲,學校、家庭在感恩教育方面的忽視,社會環境中感恩氛圍淡薄等等。
(一)家庭對感恩意識教育忽視
首先,中國計劃生育體制所形成的當代中國家庭“421”模式是家庭感恩意識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理使家庭教育充滿溺愛,這種教育使子女長期唯我獨尊,缺乏合作與獨立意識,不懂得關愛他人,更不懂得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同時,溺愛使得父母只要為了孩子不求任何回報,這種單向付出的觀念誤導了子女對于感恩、回報的正確理解,認為自己所得所獲都是理所當然,無須感恩回報。
其次,家長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其言行對子女起著無聲的示范和教育作用。但一些家庭環境和長輩的言行缺乏感恩意識,漠視他人的幫助,向子女傳遞著負面信息,與正確的感恩意識背道而馳,無形中對子女產生了不良影響并干擾了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塑造。
第三,儒家傳統文化樹立的“學而優則仕”的理念深入人心,即使到21世紀的今天也被眾多家長認可,這種家庭教育的理念使得部分大學生唯成績定成敗,卻忽視了感恩意識的塑造。
(二)學校感恩意識教育的缺失
首先,“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為高校一貫秉承,但感恩教育的理論教育卻不多,即使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也只有少量課時。
其次,學校感恩教育方式落后。一是注重單向的理論灌輸,缺少靈活性和互動性,這種說教式和封閉式的感恩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減弱了感恩教育的效力。二是感恩教育內容空泛化、活動形式化,僅停留于感恩社會、資助人和父母等這些常見的主題,沒有從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忽視了其對精神層面的需求,很難將感恩教育真正扎根于大學生的內心深處。三是在當前社會普遍的功利主義觀念影響下,一些教師過分強調科研和專業成績,忽視德育教育,感恩教育被邊緣化,導致很多大學生不懂何為感恩,向誰感恩,怎樣感恩。
(三)社會環境中感恩意識淡薄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如學術腐敗、假賬壞賬、騙款騙貸等等。這些行為直接沖擊著大學生們以往堅定的傳統信仰,導致他們社會責任感淡漠。同時,伴隨著現代文化的快速傳播,大量未經篩選的信息直接進入大學生的視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這些良莠不齊的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動搖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觀念在青年大學生心中的地位。因而,當代大學生在社會施恩行為面前表現為道德乏力。
三、高校感恩教育的對策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營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實施的以知恩圖報和施恩不圖報為教育內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又是一種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的本質任務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征,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這對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感恩意識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使大學生真正擁有感恩的心。
(一)家庭教育是感恩意識教育的基礎
家庭教育是子女教育的啟蒙,對子女人格的塑造起著潛移默化和永久性的作用。縱觀古今,德育教育中都包含著豐富的感恩內容,如儒家文化中的“忠為報君恩,孝為報親恩,節為報夫恩,義為報友恩”、“知恩不報非君子”等。然而,現在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所接觸和感受到的多是現代社會競爭中個人的存在價值,而對“知恩圖報”等中國的傳統美德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經常表現出個人中心主義的行為傾向,把他人的幫助和奉獻視為理所當然。因此,新時期的家庭道德教育更應該繼承傳統德育中知恩圖報的感恩思想。感恩不僅是生活態度,還是人所應具備的品德。對給予自己關懷和幫助的人抱有感激之情,是一種美德,這對目前被嬌生慣養了的中國大學生尤為重要,家長應該向孩子進行傳統的感恩思想教育,引導和點撥孩子的感恩意識,引領他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態回報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幫助,并使感恩成為自己做人的基本準則。進行感恩教育就是為了改變現代家庭獨生子女唯我獨尊的心態,讓他們對周圍給予其關愛的人及事心存感激,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為成長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以身作則體現感恩意識的細節,如愛崗敬業、尊老愛幼等,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注重智商的同時也要重視情商的培養,引導孩子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培養獨立意識,使孩子成為一個有獨立和感恩意識的人。最后,家長應引導孩子多參加社會活動和志愿服務,讓孩子體味生活艱辛的同時,也感受服務他人、回報社會的快樂。
(二)高校是感恩意識教育的主陣地
感恩教育對于學校當前追求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培養健全的人格,有著重要的價值。高校作為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主陣地,是德育教育的搖籃,高校不僅給大學生傳授知識,也要教育大學生如何成人成才。
1.加強對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
1952年,愛因斯坦為《紐約時報》撰文時寫道:“(僅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我們國家當前的學校教育,只注重教學和成績,忽視大學生個性和人格發展。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實際行動來報答他人和社會的恩情的話,他就不是一個人格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感恩有時需要老師的點撥,這種點撥有助于喚起學生的感恩之心,融化他們的冷漠的心和自私的心,培養他們感恩圖報、施恩不圖報、樂善好施的良好個性和與人為善、寬容豁達的胸襟氣度;有助于促使學生人格全面和諧的發展,體諒父母的艱辛和他人的善意,體會社會的恩惠和自然的恩賜,增強人情味,促進內心的祥和寧靜。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的感恩教育對于大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人格全面和諧的發展同樣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具體的做法有:
首先是引導大學生明確感恩的重要性。感恩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尊重生命、感恩生命,學會對父母,對國家和社會感恩,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增強責任感和感恩意識。其次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理念和健康的感恩意識。只要具有感恩的心,即使細小的幫助都是感恩行為的真實體現。要用平常心面對生活,做到施恩不圖報。同時,要有正確的感恩方式,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
2.多樣的感恩方式
第一,開設感恩課堂。高校應重視感恩意識教育,結合兩課教學,增添感恩教育內容,在教學中充實和強化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有機融合到教學中,融入大學生綜合測評中,量化為考核指標,規范和督促大學生的言行。同時,充分利用第一課堂的作用,尤其是思想道德修養等人文社科課程,提高大學生感恩意識,并結合典型事例開展日常感恩教育。
第二,強化輔導員的引導作用。輔導員是大學德育教育的領路人,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輔導員應時刻觀察、引導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注意從身邊小事引申道理,教育學生善待他人,不求回報。
第三,營造校園感恩氛圍。校園文化直接反映了大學生的個性思想和精神面貌,大學生也不斷接受校園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在校園環境中營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圍,通過校園媒體、網絡、標語、宣傳欄等,把感恩教育融入德育體系中,廣泛宣傳感恩事跡,樹立感恩典型,讓大學生置身于一種濃烈的感恩氛圍中,從感恩環境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第四,重視并加強志愿者服務。志愿服務是磨煉大學生個性、塑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學校應調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付諸實踐參與志愿服務,才能產生情感體驗,內化他們的感恩品質,讓學生真正了解到,他們的付出給人們和社會帶來的作用和效果,志愿活動結束后應該讓每個大學生寫一份心得體會,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明白感恩的意義。
(三)社會是感恩教育的大環境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培養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全社會都參與到感恩教育之中,人人都懷感恩之心,這樣的良好大環境下,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才會發揮更好的效果。
1.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凈化感恩環境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不僅體現在道德層面,更要體現在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上,加大處罰力度,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讓人們敢于感恩,樂于感恩。其次,健全慈善機構和機制,將捐助和受助分離,不附加任何私人目的,使慈善行為成為社會風氣,這既保證了慈善事業的穩定性和純潔性,也凈化了受助者的感恩環境。
2.發揮媒體輿論的正面導向作用
秉承弘揚主旋律,深入開展尊敬父母、尊重師長、關愛他人的感恩價值觀宣傳,為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感恩意識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感恩小到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大到愛家愛國、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都是感恩的體現。只要每個人都能懷揣感恩之心,踐行感恩之舉,才能更快更好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李嵐清.李嵐清教育訪談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黃俊.讓孩子帶著感恩之心成長:談感恩教育[J].教育科學研究,2006,(4).
[3]劉振中,羅成翼.論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途徑[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8):15-17.
[4]徐廣屏.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與重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
[5]張瑜.探析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考索·探微,2012,(10).
[6]黃美云.素質教育莫忘感恩教育[J].考試周刊,2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