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勇
摘 要:教育目的實現的重要途徑是課程,同時課程還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進行課程改革,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
關鍵詞:目標轉變;主體地位;創新意識;自主合作探究
課程改革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仍然單純地傳授知識,并沒有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結果導致學生的整體素質得不到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不強。圍繞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通過積極探索,筆者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改變偏重知識傳授的現象,重視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在新課程中,教學目標由原來的傳授知識向三維目標轉變。地理素養是每個公民都應當具備的,學生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并不是只知道地理知識。我們生活的地球現在面臨很多的問題,未來還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問題,而學生作為地球上未來的公民和未來協調人地關系的主人公,更需要通過地理學習形成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意識。通過三維目標可以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新一代地球公民。
二、改變教師是課堂主體的現象,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一節課下來,老師很辛苦,在臺上足足講了45分鐘,但是下面的學生卻聽得昏昏沉沉,不知所云,這是為什么呢?有一句名言是:“告訴我,我會忘記;教給我,我可能記住;讓我參與,我才能學會。”學生不知所云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參與進來。
課堂不是僅僅由教師完成的,而是由學生和老師共同構成的。在課堂中,老師固然要講,學生也固然要聽,但是老師不能占用全部課堂時間,學生也不能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學生在學習時若主動參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自然資源的分類”時,傳統講法是老師告訴學生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這兩類有什么區別,分別包括哪些資源。可是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可能不會完全學會,因為學生沒有參與進來,他們的印象就不深刻。相反若在講這一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參與進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然資源有哪些,并寫在黑板上,然后提問學生黑板上寫的自然資源如何分類并讓學生在黑板上分類,此時學生的自覺性就會被調動起來,自覺地閱讀課本,看自然資源的分類及其特征。讓學生在黑板上分別畫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臺上學生在黑板上畫,臺下的學生在心里畫,都在看自己想的跟他畫的是否一樣,這樣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通過他們的思考參與,就能將這部分內容掌握。
三、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傳統的地理教學在學生創新意識的問題上不夠重視,但是創新是一個民族想要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而新課程比較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如何在課堂中實現創新呢?首先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想、敢說,但是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對他們的創新進行適當的評價,讓他們對自己的想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其次教師也要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一位具有創新精神的老師肯定會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教學中也是這樣,若學生自己想學習,學習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樂趣,他會很享受學習的過程并且越學越快樂;相反,若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就會覺得學習很痛苦,很沒意思,學習的效率就會降低,可能會事倍功半,長期下去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是沒有好處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新課程中,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夠學習,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在與人合作時,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及思維與他人交流,
同時通過溝通及理解可以知道他人的思維,通過這種思考、知識的分享,能夠開拓他們的思維、激發靈感,并且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激發學生合作的意識及正確的合作方式,不能讓課堂變成聊天室;第二,要鼓勵學生及小組發表自己的意見,對的部分要及時鼓勵,給他們信心,錯的部分要給予糾正,但是又要注意保證學生的自尊心不被傷害;第三,要正確引導小組的合作,不能讓所有的機會被同一個學生占去,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能夠將他們的想法表達出來,讓大家一起進步。
探究學習需要給學生創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讓學生有主動發展的心理安全感。探究學習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在人類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二是讓學生有求證的實際行動,光有天馬行空的思維是不夠的,還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尊重;三是注意探究學習的開放性,同時要注意積極的啟發和引導。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阿右旗一中)